這幾種父母並非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晚年將會自食惡果

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式家庭中,父母的奮鬥大多數與子女有關,男性和女性在結婚之前就要為子的未來做打算。例如,很多家庭都十分看重學區房,此外還要承擔冗長的撫養費用,甚至會持續到孩子結婚之後。

這幾種父母並非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晚年將會自食惡果

有這麼一個類似的場景,有人在裸捐之前想要為孩子留下一筆“夠養活”的費用,卻列出了驚人的清單。外國的一項“中西父母對比”調查顯示,中國父母在撫養孩子方面往往要比西方父母更辛苦。

然而物極必反,這種“保姆型”的傳統撫養理念也可能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很多中國老人在晚年得不到子女的陪伴,倍感孤獨。

雖然大環境普遍認為“只有狠心的子女,沒有狠心的爹孃”,但當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些父母晚年的遭遇其實都是自食惡果,主要有以下兩類。

這幾種父母並非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晚年將會自食惡果

一、對子女的掌控慾望太強

中國式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往往就開始揹負着一些“責任”,比如提供就學保障直到大學,還要保證他們的婚姻,以及撫養他們的下一代。

很多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説過這種話,“等你結婚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在很多時候,中國式父母被認為是沒有自己生活的,他們所有的資源都要服務於下一代。

曾有一份調查報告,中國大陸位居第六,報告還顯示,82%的父母已經做好了為孩子犧牲個人時間的準備。

而在這種大環境下,一些父母很容易變得有些過激,他們總是在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這其實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古代,養老制度不完善,人們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步喪失勞動力,需要子女的照顧,這種普遍的社會問題發展成為一種約束,並與孝道相結合。

在當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掌控慾望依舊十分強烈,其最明顯的體現在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人格獨立性和自由選擇的權利,總是下意識地將孩子當作自我意識下的一部分。

這幾種父母並非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晚年將會自食惡果

對於這些父母,他們往往對孩子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即是“你吃我的,花我的,為什麼不聽我的話?”

這讓很多人都啞口無言,無法反駁。

對於控制慾強的父母,孩子的人生需要他們來謀劃,上什麼樣的學校,接觸什麼樣的人,進入什麼樣的行業都是需要經過他們同意的,否則就是對他們的忤逆,他們總是忽視了孩子自己的選擇,孩子的想法總是被忽視和駁回,他們忽視了孩子本身的思想深度,總是以主觀意識進行判斷。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他們認為,只有憑藉自己多年的社會經驗和深思熟慮的判斷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少走彎路。這種過分溺愛和干涉往往會滲透到孩子的婚姻中,即現在我們提到的“媽寶男”、“媽寶女”。

但婚姻往往是兩個家庭的融合,父母的插手往往會讓婚姻產生不穩定因素,子女的婚姻不穩定,父母的晚年更不會順心。教育專欄作家李宗磊認為,對於過度保護的父母,孩子往往要進行更多的獨立行為。

例如,對於有經濟能力的人來説,可以選擇和父母分開住,鍛鍊自己的自立能力,向父母證明自己的能力往往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這幾種父母並非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晚年將會自食惡果

二、從小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温情

俗話説,父母不慈,兒女不孝。父母和孩子是最親密的血緣關係,但不代表着血緣關係就堅不可摧。中國有句古話,生大於養,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並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孩子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任何的安全感和温情,在父母老去時又何談贍養呢?

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加以陪伴和指導會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增加安全感和自信心,這種陪伴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條件,更像是兩代人的精神溝通。大多數的家庭矛盾,往往是由於雙方溝通不到位而造成的,長此以往,越積越深,最終達到不可調和的狀態。只有當雙方心平氣和進行深度的溝通之後,才能發現問題出在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3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幾種父母並非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晚年將會自食惡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