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好聲音:文旅扶貧不只是點綴或是擺設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4日訊 22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要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據瞭解,目前,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551萬貧困人口未脱貧。已脱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時間緊、壓力大,那麼文旅又該如何在國家脱貧攻堅大局中進一步發揮作用呢?

  思想上站起來

  “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全國政協委員、《今日中國》雜誌社副總編輯王茂虎説,當前,我國脱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擺脱“貧困意識”對生態環境脆弱、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中西部民族地區尤為重要。今年,王茂虎帶來了《關於加強中西部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為的就是消除“貧困意識”對中西部民族地區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消極影響,助力打贏脱貧攻堅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一位來自寧夏農村、十年間因寫作按壞了13部手機而被稱為“拇指作家”的全國人大代表、農民作家馬慧娟深信:知識就是力量,文化改變人生。

  “脱貧首先是物質上的富裕,其次還要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提升。”15日,馬慧娟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説。來自農村一線的馬慧娟發現,雖然鄉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文化建設的步履卻有些慢,雖然互聯網、智能手機已經在農村普及,但仍有不少農民對互聯網不瞭解、不接受。

  落腳到具體建議,馬慧娟指出,基層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硬件設施非常到位,但缺少“文化專員”去做專業的事情,因此應在鄉村設置專人引導農民參與鄉村文化活動,提升其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

  下一步,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1.文化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扶貧在脱貧攻堅工作中的作用愈發突出,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存在着一些突出問題,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羣眾需求對接不夠精準,開放性、創新性不足等。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趙紅川此前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公共服務要從‘有沒有’、‘缺不缺’,向高質量的‘好不好’、‘精不精’轉變。”在20日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系統公共服務工作培訓班上,趙紅川表示,當下,文旅部門應該充分認識“滿意度並沒有隨着投入持續增長而顯著改善”“供給與需求錯配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服務人員缺乏的長期潛在風險累積”等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在加強與社會和市場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合作共享的同時,應在監管方式、考核標準等方面建立更多的制度、承擔的更大責任,真正形成政府負責、市場負擔和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整體格局。

  2.旅遊 

  旅遊業在脱貧扶貧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據統計,從全國平均來看,旅遊發展解決貧困户脱貧比例佔整個扶貧總任務的17%到20%,在一些貧困程度比較高的地區,甚至超過30%。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博雅方略文旅集團創始人竇文章教授表示,前期各地依託旅遊開展扶貧工作卓有成效,應繼續積極發揮旅遊扶貧的作用,同時及時糾正旅遊扶貧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注重速度和效果的平衡。

  “怎麼能鞏固脱貧攻堅成效?我今年的關注點在於發展民族地區旅遊業。”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馬東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據馬東平介紹,目前,甘肅還有17.5萬貧困人口未脱貧,395個貧困村未退出,8個深度貧困縣未摘帽。

  對於甘肅和東部旅遊發達地區相比存在差距的原因,馬東平進一步指出:首先,基礎設施是一個短板。以交通為例,雖然地區的大交通網絡已經形成了,但是內部的環線還沒有形成,交通設施還是比較差。第二,資金短缺。很多地方拿不出很多的資金來進行大的投入。第三,一些管理體制機制不順,造成大的旅遊景區做不起來。第四,旅遊業複合型人才比較少。當地的教育水平較低,沒有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支撐培養大量人才。第五,有些項目的設計缺失農牧民參與機制。

  怎麼做?

  1.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形式

  “隨着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發展,鄉村已進入信息化發展階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説。“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鄉村發展存在差異,特別是貧困地區更需要完善鄉村信息服務與反饋機制。”潘魯生表示,“就有關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而言,要利用信息化技術及數字鄉村建設的成果,建立健全鄉村文化服務的民意反饋機制,避免‘一刀切’,使政策措施建立在基層需求的基礎上,發揮‘人文化成’的長遠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提出,近年來國家在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財力,但隨着閲讀方式的普及和發展,農家書屋建設可能面臨更多挑戰,要進一步提高平台利用率,繼續深入研究手機閲讀、網絡閲讀等與時俱進的新課題。

  此外,中經文化產業認為相比文化生產,在文化分發上基層能做的更多。(嵌入式的文化驛站會“分身”) 

  2.聚焦契合下的文化扶志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穩等發文指出,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之所以貧困,除了自然條件等客觀原因,還有一些主觀原因,其中首要的是這些地區的某些貧困人口缺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缺乏脱貧致富的價值追求和理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裏認為,應運用新媒體、新媒介,切實幫助貧困羣眾克服“窮自在”和“靠着牆根曬太陽,等着別人送小康”的觀念,調動他們主動脱貧、艱苦奮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譚躍介紹,在定點扶貧青海省澤庫縣的過程中,為深入契合貧困地區文化需求,組織專業隊伍拍攝《高天聖境·生態澤庫》品牌推廣電視片,邀請著名音樂家趙易山為《親親澤庫》譜曲並請專業歌手演唱錄製,發掘塑造當地文化形象,振奮人民精神。

  3.貧困地區旅遊應善做“加法”

  在脱貧攻堅中,貧困地區的旅遊、環境、交通、休閒農業等各項工作不是割裂的,更是一體且互通互促的。

  今年3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27個部門和單位印發《消費扶貧助力決戰決勝脱貧攻堅2020年行動方案》。方案提出“支持貧困地區加快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通村公路、景區景點連接線等基礎設施,以及停車場、遊客中心、餐飲、賓館等服務設施建設,提升交通通達性和遊客體驗度。”“鼓勵有條件的貧困地區將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相結合。”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融水縣縣長馬空建議,構建“旅遊 ”大格局,以新業態項目為載體打造“園、區、帶”,形成旅遊產業集羣,提升旅遊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鄉村振興等與旅遊相結合。

    有評論指出,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村莊要想徹底告別貧困,既要有勤勞的雙手,也要有智慧的頭腦;在物質上要有對豐衣足食的需求,在精神上則要有實現個人價值的期待。要看到,文化扶貧不只是點綴或是擺設,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挖窮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37 字。

轉載請註明: 兩會好聲音:文旅扶貧不只是點綴或是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