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濱海小鎮引“候鳥” 和睦生活樂陶陶
中新網北海7月25日電 (記者 馬秀秀 俞靖)“作為老候鳥,最大的感受就是外地人和當地人像一家人一樣。”談及自己來廣西北海市銀海區銀灘疍家小鎮定居8年的感受,66歲的何峯如是説道。
銀灘疍家小鎮前身為北海市最大的搬遷安置區,安置的白虎頭、鹹田兩個村的村民主要從事近海捕撈,因此以海為居的疍家民俗風情在當地保留傳承。藉助距離國家4A級銀灘景區1公里的區位優勢,疍家小鎮每年可帶來1000萬的遊客流量;每年來北海的“候鳥”約有10萬人,其中便有十分之一來疍家小鎮居住。
何峯便是“候鳥”羣體中的一員。2012年,他從黑龍江黑河老家來到北海常住。他告訴記者,一直以來,疍家小鎮都緊抓疍家文化特點,創新外來人口服務機制,為“候鳥”羣體打造第二故鄉。
為促進“候鳥”羣體與當地和諧相處,當地採取了多種方法,使大家融合在一起,這既安排大量的搬遷百姓有了生活經濟來源,也使大量的“候鳥”生活愉悦。
何峯介紹,當地設立候鳥驛站,也組織開展候鳥文化藝術節、候鳥歸來疍家宴等,這加強了“候鳥”與當地的融入,“外地人和當地人就像一家人一樣。”
潘澤宏今年85歲了,4年來,他每年都要來北海住上一段時間。
“當地人對我們候鳥很熱情。”潘澤宏表示,“候鳥”來北海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
“在奔小康的過程中,不僅要物質生活上的豐富,還要有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潘澤宏稱自己見證了疍家小鎮風貌的變化,也看到了鄉親們奔小康的熱情,以及對生活的激情和笑容。
他介紹,有做老師的“候鳥”到北海後,會給小朋友們講課,幫孩子們學習知識;第一屆候鳥文化藝術節只有一個當地村民節目,從第二屆開始,當地鄉親們的表演越來越多。“這説明鄉親們在奔小康的路上,在相對富裕後,精神生活也開始發生變化。”
圖為疍家小鎮步行街街景。 俞靖 攝
當記者走在疍家小鎮的步行街上,看到街道乾淨整潔,路兩旁的房屋牆壁被五顏六色點綴,洋溢着一片生機勃勃的氣息。
“此前小鎮環境也面臨髒亂差的問題。”銀海區銀灘鎮鎮長梁鋒告訴記者,自2017年進行改造以來,小鎮環境明顯改善。他説,小鎮正持續帶動羣眾,發揮自身旅遊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打造候鳥經濟品牌,也歡迎更多人到疍家小鎮度假式養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