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中國內地在7月份表示將從年底開始禁止進口24種固體廢物,旨在阻止“洋垃圾”和“洋污染物”進入。英國路透社9月28日報道表示,此舉對中國國內外的回收業及相關行業均產生廣泛影響。
此前,中國環保部官員7月份曾在一個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從今年年底開始,我國將禁止24類固體廢物禁止進口,包括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該發言人表示,洋垃圾和固體廢物的進口應用,在過去特定發展階段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資源短缺,但是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暴露出不少問題,污染環境,損害羣眾健康,尤其是洋垃圾,已經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少數不法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非法進口、夾帶走私洋垃圾,必須進行嚴厲的打擊查處。
路透社報道稱,在香港地區的碼頭上和廢紙回收站中,各類舊報紙不斷堆積甚至已達到臨界點,這個城市的紙張回收系統已幾乎癱瘓。香港地區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長劉耀成(Jacky Lau)指出,現在香港每天有2500噸新廢紙堆在這裏,無法運出。他説:“我們的業務開展已經有50多年,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危機。”他表示,當地的廢品回收行業每天損失270萬港元。
據報道,中國內地廢紙的傳統供應來源包括歐洲、美國、香港地區、日本和東南亞。
此外,由於受到將頒佈禁令的影響,中國國內成品紙價格也開始猛增,相關行業也受到一定影響。中國南部一家大型造紙廠經理表示,由於國家廢紙回收政策收緊,廢紙供應量減少,成品紙價格由以往的每噸3000元人民幣上升至6000人民幣,瓦楞紙在線零售商也指出,從八月底開始,紙箱價格已經上漲到每個8.8人民幣。
這種影響將不僅限於中國國內。英國環保服務協會回收紙政策顧問雅各布•林德格倫(Jakob Rindegren)説:“亞馬遜等其他在線零售商依舊需要進口紙箱,而且其中大部分都來自中國。” (實習編譯:曲智鑫 審稿:譚利婭)
厲害了,我的國!7月份中國正式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TO),表示今年底開始將不再接收外來垃圾。洋垃圾名字雖然不好聽,但是過去三十年洋垃圾大量進入中國,可以説很多洋垃圾我們都用過。
洋垃圾並非絕對的垃圾?
洋垃圾這個詞顯然會引發很多歧義。其實沒有人會去進口生活垃圾,這些都是進了垃圾處理、填埋的場。而實際上洋垃圾,指的是“可回收垃圾”,這是建立在嚴格分類基礎之上的。
一般可回收利用的固體垃圾中,常摻雜有為數不少的高污染垃圾與危險性廢物,污染中國環境,為了保護環境與人民的健康,調整垃圾進口法規,拒收高污染的固體廢棄物。
中國是全球主要的垃圾進口國家,接收全球56%的垃圾,去年進口逾730萬公噸,總值達37億美元。
據美國廢棄金屬回收工業協會(ISRI)統計,2016年中國共從美國進口了價值56億美元的廢舊金屬製品、19億美元的廢紙(共計1320萬噸)和4.95億美元的廢塑料(142萬噸)。巨大的出口額催生出一個龐大的產業鏈,美國有15.5萬個工作崗位都依賴於美國對中國的垃圾出口。
這樣的一個產業隨着中方宣佈從9月開始生效的禁令而岌岌可危。
美國和日本是中國廢棄塑料和廢紙的主要來源國。另據CNN報道,廢棄物佔美國對華第六大出口項。這次大約五分之一的貿易都受到了“威脅”。中國的決定讓美國企業幾乎來不及準備,美國涉華貿易回收產業緊張不已。
很多“外貿店”,其實賣的是清洗整理過的洋垃圾紡織品
洋垃圾就在我們身邊
寧波海關今年4月下旬,偵辦了一起繞關走私“洋垃圾”舊服裝案件,當場扣押走私舊衣服295噸。
大量的舊衣服走私
經查,今年以來,該走私團伙組織貨船前往韓國偷運舊衣服500餘噸。他們採取乘夜在私人碼頭停靠卸貨躲避海關監管,再通過陸路運輸到廣東等地銷售牟利。
部分不法商販以幾元一斤的價格購買這些“洋垃圾”,經過簡單的篩選、翻新後,就會以"原單、尾單"名義,將這些可能潛藏着境外病害和傳染源的服裝流入夜市、地攤和網店等渠道銷售,單件可輕鬆賣出幾十至上百元。
洋垃圾害人至深,不僅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還可能造成病毒的流傳。打擊洋垃圾需要海關全力把關,更需要政府進行嚴格監督!
(2017-09-15)
資料圖。
在攝影師王久良拍攝的紀錄片《塑料王國》中,漫天黑霧下,在堆滿垃圾的毛坯房中,一個垃圾回收工人割一斤塑料只能賺到一毛錢,而村中到處是一個個“垃圾冢”
法治週末記者 王京仔
日前,浙江省寧波市梅山檢驗檢疫局對重194噸、申報品名為再生橡膠的進口貨物實施了退運。經鑑定,這批固廢實為廢輪胎,屬於我國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
自7月28日國辦公佈《禁止洋垃圾入境 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來,各地加大進口監管力度,被退運的洋垃圾不止這一宗。
此前,環保部和國家標準委兩個部門分別向世界貿易組織遞交通知,宣佈從2017年9月起,我國將禁止進口四大類24種固廢。
這是中國首次在國際上正式向“洋垃圾”説“不”,意味着中國狙擊“洋垃圾”的戰役已經打響。
從允許進口到禁止,回顧我國三十多年的“洋垃圾”進口史,或許才能深知這場戰役的意義。
被進口
“我絕對是當時縣裏最早穿上的那一批。”陳軍拿着照片回憶着30多年前的青葱歲月,照片上的青年上穿格子襯衫,下着牛仔喇叭褲,胸前彆着一副墨鏡,頭頂着過耳的捲髮。
那是陳軍在廣州旅遊時留下的影像,刻着他在當地換上的新造型,“我們會追趕潮流,從國外、香港等流傳而來的事物都對年輕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儘管陳軍生活在湖南的一個小縣城,但由於父親是百貨商店的經理,足夠支撐他去各地旅遊開開眼界。
上世紀80年代,隨着改革開放,厭倦了“灰、藍、綠”的人們開始與時尚接軌,隨着外國電影等流入的喇叭褲、蛤蟆鏡等成為時髦男女們的專寵,而沿海地區的廣州、上海等地則成為“洋貨”的傳播地。
在天津,現在已經增至5萬平方米的洋貨市場,在最初不過是跑船海員們捎帶二手貨的地方,那些“洋貨”主要來自日本、蘇聯等國家。
正是隨着這股開放潮流,那些以舊服裝為代表的被使用過的“洋貨”開始在中國內地蔓延,從廣州的白馬,上海的襄陽路,到北京的秀水街,打着“外貿”旗號的買賣逐漸興起;此後,舊電器、二手車、廢五金等越來越多的“舊洋貨”以走私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隨着越來越多的危險固體廢物在各國間轉移,1989年,國際社會制定了《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中國就是簽約國之一;而伴隨着外國廢棄固體大量的進入,中國亦開始建立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體系。
從1995年起,中國陸續頒佈了《關於堅決嚴格控制境外廢物轉移到我國的緊急通知》《廢物進口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並從1996年起開始對固體廢物進口實行行政許可管理,並頒佈了進口目錄,每年對進口品種和數量進行總量調控。
從而,確立了禁止進口境外廢物在境內傾倒、堆放、處置的原則,但對於“可以用作原料的廢物,確有必要進口的”,進行限制進口,如廢紙、廢塑料等。
為何對“洋垃圾”,國家不一律禁止,而是有限度地進口呢?
“(當時)主要是希望通過進口固體廢物來補充塑料、橡膠、鋼鐵等原料上的不足。”從事進出口貿易多年的張威認為這不難理解,垃圾也能“變廢為寶”。
現在主要在廣東進行廢紙進口的張威,以廢紙為例解釋道:“由於我國森林資源相對緊張,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口廢紙就成為了造紙行業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根據中國造紙協會《中國造紙工業2016年度報告》顯示,即使2016年進口廢紙量較2015年有所下降,但我國仍有24%的紙漿由進口廢紙製漿。
張威介紹,由於我國目前垃圾分類、廢紙回收體系等混亂,導致廢紙利用率低或增加了額外的分類成本等,而“歐美等地區卻有着完善的廢紙分類,分為50多類”,便於不同的原料運用和品質保證,因此“美廢”(美國進口廢紙)也是進口廢紙的主要來源。
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曾大量進口歐美的廢船、廢鋼,並通過拆船等處理手段從中獲取鋼材產品及其他有關原材料,並因此促進帶動了長江中下游大量造船廠的生存和發展。
“在過去特定發展階段,有一部分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在彌補國內資源短缺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在7月20日環保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環保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表示。
而在國辦公佈的實施方案中也指明,上世紀80年代以來,為緩解原料不足,我國開始從境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
被走私
除了國家允許進口的固體廢物,人們通常在媒體上了解的更多的“洋垃圾”,是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來的。
隨着2015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修改,我國對於“洋垃圾”明確分為三類,即禁止進口固體廢物、限制進口和非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列入非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目錄的固體廢物單位,只需通過環境保護控制標準或相關技術規範審查,而無需向環保部申領相關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另外兩類則嚴格管控。
根據2015年年初環保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佈實施的《進口廢物管理目錄》,舊衣物、廢輪胎、醫療廢物、廢舊電池、各類金屬灰渣和廢舊電子產品等都被明令禁止進口。
然而,各地“洋垃圾”違規入境案件卻屢屢見諸報端。
僅2017年上半年,幾乎每月都有“洋垃圾”走私案被曝光。3月17日,拱北海關破獲近3萬噸固體廢物走私大案;4月5日,深圳蛇口海關截獲一批多達千噸、偽裝成“人造石墨”材料的工業廢料;4月18日,東莞海關查獲128噸國家禁止進口的“多晶硅碳頭料”固體廢物;5月底,杭州海關阻截3萬噸電解鋁生產廢料入境;6月13日,汕頭海關查獲8.5萬噸固體廢物走私入境,涉案金額高達10億元。
而就在實施方案公佈的當天,有媒體從武漢海關獲悉,50多噸“洋垃圾”借道武漢被海關查獲。武漢一家公司利用申報的3個集裝箱將50多噸廢礦渣、舊電腦等,偽裝成“人造石墨”等,企圖從武漢口岸入境,再運至廣東進行加工銷售。
“由於沒有拿到許可,有些企業就會走歪路來獲取更划算的原材料。”張威告訴法治週末記者,但更多的走私“洋垃圾”還是為了一個“利”字,尤其是像舊衣服、廢電器翻翻新就能出手,“穩賺不賠”,而很多小作坊利用廢材料等也能大大節約成本。
大量隱於市井的小作坊,使得“洋垃圾”擁有龐大的市場,一個個“垃圾村”“垃圾鎮”拼湊成我國的“洋垃圾”版圖。
廣東省貴嶼鎮就是典型,上世紀90年代開始,拆解國內外的舊五金電器就成為了當地的產業支柱,整個行業規模堪稱國內之最,大量國外的廢電子通過深圳、廣州等地的轉運點進入貴嶼鎮。
當“洋垃圾”生意形成產業鏈,甚至成為當地經濟來源時,張威感嘆,“監管就更難辦了,捨棄財路並不容易”。
張威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在國外,垃圾回收利用的人力等成本高,但在中國“最不缺人力”,有些商人往往只用支付不多的薪水就能顧到工人來進行就垃圾處理,還是“賺得多”。
在廣東碣石鎮,2009年,被央視曝光當地的“洋垃圾”舊服裝垃圾產業鏈後,公安、工商等部門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聯合執法整治行動;然而,4年後媒體重訪該地時,碣石鎮的“洋垃圾”市場紅火如初,上千家店鋪公開兜售外來的舊服裝;每噸不過數百元的舊衣服,經過簡單的翻新、處理,掛上“外貿”標籤,利潤至少翻10倍。
在攝影師王久良拍攝的紀錄片《塑料王國》中,漫天黑霧下,在堆滿垃圾的毛坯房中,一個垃圾回收工人割一斤塑料只能賺到一毛錢,而村中到處是一個個“垃圾冢”。
跟隨他的鏡頭,這樣大大小小的“洋垃圾”回收作坊遍佈全國各地,不僅在水運更為發達的沿海地區,也存在於內陸地區。
“一些國家通過多種方式將固體廢物轉移到其他國家,有的甚至是非法出口。”郭敬指出,國內國外都有一些不法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非法進口、夾帶走私洋垃圾。
正因如此,2013年,國家海關總署啓動了一次為期10個月的“綠籬行動”,來加強固體廢物監管、嚴打“洋垃圾”走私行為。據海關總署通報,僅今年3月17日開展的整治固體廢物走私聯合行動第二戰役中,全國12個直屬海關就破獲涉嫌走私犯罪團伙17個,初步查證涉嫌走私進境固體廢物2.8萬噸。
為了環保
儘管陸續採取了一些打擊措施,但隨着今年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中國才正式向“洋垃圾”説不。
4月18日,中央深改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今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羣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7月18日,環保部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分別向WTO遞交通告文件,要求緊急調整進口固體廢物清單,宣佈將在今年年底前,禁止進口4大類24種洋垃圾,包括羣眾反映強烈的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
為何在經歷30多年的進口生涯後,國家要正式對“洋垃圾”説不呢?
從最近各種動作來看,牽頭部門均為環保部,不難看出“環保”或為最大原因。而一位來自基層的檢驗檢疫人員也認同這一觀點,“我曾在檢查塑料加工廠時,看到廢塑料清洗出來的水都是灰黑的,若將這個水直接排放出去,污染不容小覷”。
該工作人員進一步指出,“現實中存在大量處理垃圾的低成本、無環保措施生產的小作坊”,而一些有資質的進口加工利用單位也存在排污措施不完善,這就會造成大量污染。
據《檢驗檢疫狀況》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至2013年檢出的一共1230批次環保不合格而被退運出境的進口固體廢物中,由於環保不合格而被退運出境的廢塑料最多,佔到所有環保不合格廢物批次的50%以上。
自今年7月以來,環保部進行“打擊進口固體廢物環境違法專項行動”,當月30日,環保部通報了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的環境違法情況。
截至7月29日,專項行動共檢查企業1792家,對1074家企業提出立案處理處罰建議,佔檢查企業總數60%以上。
張威補充道,目前國家並未完全禁止進口固體廢物,但目前禁止的如生活源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等都是污染最為嚴重的種類。
“當前,中國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任務艱鉅,環境質量改善難度前所未有。”環保部環境管理司負責人表示,近兩年的環境執法檢查發現,一些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規模小、污染嚴重,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等環境違法行為較為突出,增加了區域環境污染負荷,也給個別地區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
30多年前,進口“洋垃圾”的確為緩解我國原料不足等問題作出了貢獻。然而,經過長時間的野蠻生長,“洋垃圾”已經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直接影響。同時,大量進口“洋垃圾”,也對國內的垃圾回收利用、環境整治等,形成掣肘作用。
堵住“洋垃圾”,難在監管,更難在部門之間的監管協作。要治癒“洋垃圾”這個頑疾,僅有“禁令”還不夠。在執法層面、在發展層面、在認知層面以及法治層面,都需要“變革以圖新”。
比如,在執法層面,海關部門應聯合公安、交通、質檢、邊防海防等部門,始終保持嚴厲打擊走私“洋垃圾”、加大懲處力度的高壓態勢。在法治層面,要建立健全環保法制體系,鼓勵羣眾積極舉報走私洋垃圾的違法犯罪行為。
責任編輯:高恆濤
(2017-08-31)
【財新網】(記者 葛明寧)
7月21日,環境保護部對外確認將於今年年底開始禁止進口24中固體廢物.不少企業與個人正面臨着何去何從的問題。
與此相關的新三板企業正在陸續發佈公告。多家固廢再利用企業表示,今後將加大在國內對固體廢物的回收力度;亦有公司表示,未來將把一部分分拆電子垃圾的環節轉移至海外,以降低行業政策對其業務的負面影響。
8月22日,環保部部長李幹傑在座談會上強調,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涉及面寬,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從目前固體廢物進口形勢看,要確保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下降,壓力仍然很大,形勢不容樂觀。
李幹傑表示,從環保部開展的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情況看,企業違法比例高達60%。各地區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務必高度重視,加強協調配合,狠抓任務落實。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與住房城鄉建設部3月聯合發佈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立下新的“軍令狀”: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相關的國內企業能否熬過這一過程,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遭人嫌棄的固廢加工業
公益組織“北京零廢棄”研究員陳立雯對財新記者表示,國內的廢塑料處理企業多數仍是中小企業。固體廢棄物加工的前提是經過分揀,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此後的切片、造粒,可能轉移至其他企業。
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教授杜歡政則對財新記者表示,據他觀察,廢塑料加工業對於中國宣佈緊急停止進口的感受是,“既驚訝又不驚訝”。
自從“綠籬行動”以來,社會輿論與官方政策對固廢加工行業的態度都很不友好。據杜歡政歸納,原因一是進口的生活源廢塑料往往是水瓶、牛奶瓶,再利用前需要清洗,小作坊並沒有廢水處理設施;二是在國外從生活垃圾中分揀出的可回收廢棄物不免摻入其他東西,經過運輸到達中國港口時,“氣味不好”,有時夾帶其他垃圾甚至危險廢棄物,產生了一批負面新聞。
2011年,河北省廢塑料小作坊一大聚集地——文安縣的小作坊基本不在工業園區內。曾有媒體隨NGO在文安縣調查發現,清洗廢塑料需要用上火鹼和硫酸。當地沒有每天開工的污水處理廠,90%以上的清洗用水直接排入了水溝河流或田地。
文安縣後開展針對廢塑料加工業的專項整治行動。當地人士對財新記者説,小作坊目前在文安縣已經難以立足,有些搬去了北京周邊等管得不嚴的地方。
2013年2月至11月,全國海關對進口固體廢物行為展開“綠籬行動”,據海關係統計算,在此期間,全國海關共立案查處走私廢物案件220起,查證各類走私廢物97.63萬噸,其中“洋垃圾”5.88萬噸。
雖然中國對WTO發出通知是在7月,相關的工作從今年早些時候就開始了。陳立雯對財新記者表示,今年3、4月份以後,固體廢物的進口關税抬高,部分地區開始回收產業基地所使用的土地,一些企業開始觀望。
即使廢塑料加工業改善自身的排污處理設備,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進口固體廢物的合理性。“北京零廢棄”發起人毛達對財新記者説,全球化分工太極端了,有些地方只是生產、有些地方只是消費;本地固廢由本地處理,阻力最小、環境風險也最小。
談及固廢加工行業的污染控制問題,毛達説,不僅是廢水、廢氣的排放,幾乎沒有加工企業能做好工人保護的工作。如果企業真有底氣,就應該把自己放在政府嚴格的監督和公眾監督下,這樣才能獲得公益組織的支持。
政策環境不佳,或走出國門
陳立雯説,“綠籬行動”引發了歐美升級當地的垃圾分揀體系。在中國新的行業政策之下,無論繼續出口中國,還是轉而在本地處理,都要求可回收廢物更加清潔。
由於長期出口中國,美國西海岸已經沒有完整的回收產業鏈。無法出口中國的垃圾一些去了東南亞,一些留在了美國本土的垃圾填埋場。
即使已經歷過2013年的“綠籬行動”,中國提交給WTO的通知仍然引起了歐美出口固廢企業的緊張情緒。通知內容被公開的次日,歐盟一家行業協會,歐洲廢料循環協會(Bureau of International Recycling,BIR)發文表示,中國此舉會嚴重影響國際循環經濟體系,進而影響中國本土的經濟發展。
BIR文章列出數據,2016年,中國進口730萬噸廢塑料,與2700萬噸再生紙原料;再生紙原料的25%到30%是未經分揀的廢紙。BIR認為,中國的新政策將使大多數原本計劃出口中國的廢紙無法得到重新利用。
多名專家向財新記者證實,比較可回收利用的本地垃圾與“洋垃圾”,“洋垃圾”的質量更好、更少污染;一般而言,價格更貴。杜歡政説,業內對於重新放開生活源廢塑料的進口不再抱以希望。
杜歡政認為,中國的產業升級尚未結束,廢塑料加工業的存在是合理的:目前,中國仍有大量的塑料製成品出口至海外,這些製成品以固體廢物的形式返回中國,才能形成再生資源循環。否則,中國只能消耗更多本土的自然資源。
他舉例説,廢棄物加工業自上世紀50年代起,從製造業發達的日本轉移至台灣,再轉移到廣東南海、順德一帶,後來到浙江台州、再到北方。廢棄物加工業的轉移與製造業同步。
杜歡政表示,成規模的企業已經做好了污染控制工作,卻受到了不規範小作坊的拖累。一些知名企業已經搬去、或正在計劃搬去東南亞國家。
國內垃圾上收前景未定
發改委與住房城鄉建設部要求到2020年底形成可推廣的垃圾分類模式。杜歡政則表示,今年以來,物料的價格出現明顯抬高;雖然搭建生活垃圾分揀體系的要求被再次提出,近期無法滿足固廢加工行業出現的原料缺口。
陳立雯則告訴財新記者,近期受到北京控人政策的影響,北京開始大量關停回收市場,原有的拾荒羣體正在消失。加上原有的加工企業也在消失,那麼實際搭建國內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就很困難。
靠個人單打獨鬥的拾荒羣體長期面臨爭議。一方面,拾荒者“火眼金睛”,幹個體户的經驗讓他們分揀垃圾的能力極高;另一方面,曾有垃圾分揀企業高管對財新記者説,個體户上收的可回收固廢來歷不可控制,存在安全風險。
2020年底以後,又會發生什麼?杜歡政對財新記者表示,國內的拾荒者只挑揀那些不依賴政府補貼也能製造利潤的可回收廢棄物,這種情況必須得到改變。杜歡政建議,儘量統一生活垃圾源頭的分揀體系,對一些利潤微薄的可回收廢棄物項目提供補貼,這樣才能達到垃圾“減量”的效果。
前述垃圾分揀企業高管則告訴財新記者,如果建統一的分揀中心,那麼為了節省運費,勢必建在相對市中心的位置;如果依賴專業的分揀人員、再給居民按可回收垃圾數量提供補貼,那麼破費不貲。他不信任普通居民和環衞工人的積極性和專業能力。
陳立雯説,回收廢塑料的代價實際低於開採原生石油。而如何本地消化生活垃圾,是一個無法依靠禁止“洋垃圾”進口而解決的問題。有兩個困難亟待解決:一是如何做到源頭的清潔回收,如果在源頭能夠相對清潔地回收,再生過程中的污水處理不會那麼困難;一時如何儘量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一次性塑料收不上來。"■
(2017-08-25)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18日刊登題為《當中國終於對成為全球垃圾場説不時,世界應該醒悟》,作者為戴維·多德韋爾,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是在7月18日致信世界貿易組織稱,今年年底開始將不再進口各類垃圾——其中包括廢塑料、廢棄紙類和紡織品以及其他形式的固體垃圾。這一決定是一系列日益急切的旨在防止中國被堆積如山的本國及進口垃圾所淹沒的舉措的一部分。
我們知道,北京是在2013年宣佈“綠籬行動”時開始認真對待施加在中國民眾頭上的環境危害的,但是直到現在,措施一直談不上完整。看來,預期中的對進口垃圾新的全面禁令意在向國內外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
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每年進口越來越多的西方垃圾,從而使美國和歐洲的超級消費者可以輸出他們無度揮霍的環境後果。這個看不見的行業的統計數字已經變得十分巨大:在1995年至2016年間,中國進口的垃圾從450萬噸猛增至超過4500萬噸。
諸如美國這樣的“大消費、大浪費”經濟體把垃圾問題轉嫁於別國的習慣——只需塞滿集裝箱並讓中國的垃圾清理企業竭盡所能來處理廢棄的塑料——已經讓很多政府避開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挑戰。
中國7月18日給世貿組織的通知也許會改變這一切。看來在終結給全球的“環境禮物”的同時,中國這則言簡意賅的通知必將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把心思集中到幾十年來一直得過且過的環境問題上。
在深圳海關開展的一次“洋垃圾”銷燬行動中,工作人員在搬運走私廢舊衣物。(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網站)
(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