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我們想要放下一個人,是因為二人之間無法再建立起共同的聯繫,相互不打擾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徹底放下一個人的過程是痛苦的,很多人也很難真正的忘掉一個人。
經常會有一些讀者,他們向我諮詢:“徹底放下一個人的方法?”
有些人會刻意的去逼迫自己忘掉一個人,會隔絕與這個人所有的聯繫,但是當他回憶起這個人的時候,仍然心裏會非常的難過。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忘不掉一個人?
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忘掉一個人以及與這個人有關的聯繫,這和我們自身的心理因素有很大關係。
有心理學家分析指出,在個體進化的過程中,人類為了避免遭受傷害,所以就具備了對負性信息做出強烈反應的能力。
在我們的大腦裏存在着一套機制,可以無意識地注意危險信號,從而避開災難,所以人類更加擅長記住那些不愉快的信息,而不是記住美好的那部分。
放下一個人,對於個體本身來説,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所以在我們的大腦裏會發出強烈的信號。
與此同時,當我們越想要放下一個人的時候,大腦裏就會產生“刺激”,我們越是強迫自己忘掉一個人,越是容易進行重複的“加工記憶”。
所以這個時候無形中等於我們把過往的經歷又重新回憶一遍,反而不會真正的忘掉一個人。
有很多的人總是抱有一種自欺欺人的態度,他會在潛意識裏告訴自己,“我已經忘掉了他。”
於是他刻意的保持一種冷靜的情緒態度,實際上他並沒有完全的放下。
尤其是當他遇到和曾經有關的經歷,和對方有關的聯繫時,在內心深處就會產生強烈的悲傷或者痛苦的感覺。
其實在心理學,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放下一個人,那就“情感轉移”。
情感轉移的定義
“情感轉移”是個體在情感上對人對事的一種遷移,我們想要徹底放下一個人,就需要把對那個人的情感轉移到其他的人身上。
當然這不僅僅是像我們所説的找一個“替代品”那麼簡單,而是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我們可以把情感轉移到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情上,這不僅僅是愛人,也可以是我們的親人,同樣還可以轉移到我們的習慣和愛好上面來。
假如你喜歡讀書,那麼就可以設置一個目標,用一年的時間去讀完多少本書籍。
假如你喜歡跑步運動,那麼同樣可以設置每天的運動量,以及未來要完成的目標等等。
總之,當我們的情感得以新的寄託,重新找到新的歸宿時,那麼自然而然就不會再想起另外一個人。
很多時候正是由於對於過去情感的眷戀會激起我們自身的“情緒反應”,而是一些情緒會直接刺激我們大腦裏的回憶。
所以我們需要用轉移的方法來應對,然後隨着時間的發展,這種想念的感覺,會慢慢的變淡,直至被其他事物所替代。
情感轉移的實施原理
我們要學會尋找和建立新的對象。對於很多失戀的人來説,這本身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我們擺脱對於一個人的依賴。
“依賴關係”是在長時間內建立起來的一種對於彼此之間的密切聯繫,當你與對方進行隔絕的時候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感呢?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後提出的這個著名理論。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他把狗關在籠子裏,只要報警器一響,狗就會遭到電擊,反覆很多次數後,切斷電擊的電源,打開報警器和籠子的門後,這條狗還是如被電擊了一般,癱倒在地,並沒有去逃走。
其實這個實驗和人類的心理作用,有着極大的相似和共同點。當我們面對失敗的狀態時,我們就會產生無力感,找不到方向。
同樣當我們脱離了一段長期相處的關係後,也會發生這樣的行為,感覺到迷茫,人生的方向不知道在哪裏。
所以,在前期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認識和去適應這個過程,認識到迷茫狀態是一種常見的並難以避免的行為,然後去改變與之相應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當我們在內心深處有了一個新的準備之後,可以尋找一個新的對象,開始一個新的生活。
一些人經常會對自己有一個心理暗示:我離開了,他要怎麼辦?這種錯誤的心理暗示會使我們很難去忘掉一個人,所以我們可以運用到“反論”的方法。
首先,你試想一下,當你已經離開對方,二人之間也已經斷絕了某種聯繫時,你現在的生活是否依舊在繼續?你的家庭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都依然存在。
其次,排除你對一個人的想念以外,你現在的關係和生活是否也算是真正的幸福。如果這一切都是正常的話,那麼你便可以繼續選擇新的人、新的生活。
如今我們已經忘掉了一個人,但是在他大腦中仍然會產生“感覺記憶”,這是由於感覺刺激所保持的瞬間印象,由於它的作用時間極其短暫,似乎只有幾秒的存在,因而被我們稱為瞬時記憶。
真正放下一個人,就是當我們在想起他的時候,內心也會毫無波瀾,不聯繫、不打擾,一別兩寬。
張小嫺在《麪包樹上的女人》中寫到:“想要忘記一段感情,方法永遠只有一個:時間和新歡。要是時間和新歡也不能讓你忘記一段感情,原因只有一個:時間不夠長,新歡不夠好。”
時間一點一點的流失,不要過多強迫自己停留在痛苦的回憶裏,而是把更多的情感和注意力轉移到對自己,對他人有意義的事情上。
沉迷於過去,會讓自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成長,與其帶着一身舊賬上路,不如收拾好新的行囊繼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