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印度、德國、加拿大記者 汪淼 青木 陶短房 環球時報記者 林鵬飛 李司坤】“印度第33軍大批部隊已向中印邊境集結”“印度軍方下令中印邊界對峙點印度一側附近村莊搬離”,印度一些不知名網站10日頻頻發出這樣危言聳聽的消息。印度軍隊非法越界已近兩個月,中印兩國軍隊一直在洞朗地區僵持不下。
面對中國堅決的態度和越來越強的軍事、外交、輿論壓力,印度想盡了各種花招。印度前幾天言必稱“和平解決爭端”,但遭到中方駁斥後,近來又患上了“狂妄綜合徵”,印度國防部長賈伊特利9日給本國輿論壯膽説,印度已吸取1962年的教訓,如今的印軍足夠強大,有能力應對任何對國家安全的挑戰。印媒也充斥各種“能戰勝中國”的意淫,甚至有教科書睜着眼睛胡説“中國在1962年戰敗”。
對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研究所所長王德華對《環球時報》表示,莫迪政府耍盡花招,是認為中國會忍下去,不會反擊。1962年印度也是這樣的心思,但最後的結果不光是印度軍隊的失敗,還是印度政府的失敗、媒體的失敗。印度知名記者寫的《1962年的罪人》一書中曾把尼赫魯和當時的印度國防部長都稱為罪人。如果莫迪政府仍頑固不化,將成為2017年印度的罪人。
“印度第33軍大批部隊已向中印邊境集結”,在中印邊境局勢更加緊張之際,印度並不太知名的新聞網站Quint的這則消息立即引發關注。該網站9日稱,駐蘇克納的印軍第33軍大批部隊已經或正在向中印邊界錫金段集結。報道援引印軍消息人士的話稱,印軍常駐蘇克納的第33軍下屬的3個師早在20多天前就已經開始這次向中印邊境部署的行動,其中主力已經進入指定“行動區域”。印軍已部署在印度北部和東部距中印邊界錫金段500米至20公里的範圍內。報道還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目前有六成部隊在錫金段部署到位,但這次行動“更多是在擺架勢”。
似乎是在驗證這一消息,另一家印度小網站“news 18”10日引述所謂消息人士的話稱,印度軍方向靠近洞朗地區印度一側的一個村莊下發了要求村民儘快搬離並騰空房屋的命令。該村距離中印邊界對峙點僅35公里。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騰空村莊是為安置上千名前往對峙地區的印度第33軍的官兵,還是為了避免村民在可能的衝突中傷亡。
不過,印度《金融快報》網站10日稱,對於上述傳言,印度官員表示,目前印度軍隊處於“不戰不和”狀態。印軍在人員及武器調配方面沒有特殊安排,傳言中的“部署”都是出於常規軍務保障。對於“報道中”所提及的印軍第33軍向洞朗地區增援,該官員稱,無論是在洞朗對峙地區還是印前線陣地,印軍都沒有加強部署。
閲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户端。
開篇之前,我先簡單講解一下“中國”一詞的來源。據目前所知,最早出現“中國”一詞是在西周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詩經·大雅·民勞》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詩句,大意是,愛護京城這些人,安撫四方諸侯。中國在此指京城,是周天子的居住地。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出土了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名叫何尊,上面的銘文刻有“宅茲中國”四個字,翻譯成現代漢語意為:在國家的中部建築宮室,這個中國在此指得也是京城。周朝代商成為天下共主後,在中原洛邑(今河南洛陽地區)營建宮室,作為王畿之地,並在周圍大封諸侯。他們認為京城位於諸國之中,故才有了中國的説法。最初中國是政治上的概念,中央政府所在的王畿是天下的核心,是國家的代表,故而中國一詞漸漸地就成了國家的名稱。但有意思的是,在中華民國以前,歷朝歷代都沒有以中國為國號的,而是以自己的朝代作為名稱,如夏商周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等。又由於京城代表了當時文明的最高水平,中國一詞又被賦予了文化意味,信守周禮的人,都以中國人自居,並以此評判他人。
何尊
與中國一詞相連的還有一個詞,即“華夏”。中國人常常自稱或被稱為“華夏人”,或單稱為“華人”“夏人”,或“諸夏”。單從字面講,《説文解字》釋華為“榮也”意為花朵;釋夏為“中國之人也”,合在一起意為“像花朵一樣繁榮的中原地區的人”。有的學者認為,“華”“夏”都是中原地區山、水的名稱,用來指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有的認為,“夏”就是指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表明中國人是夏朝的後裔。總之,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的族羣,被冠以“華夏”的稱謂。華夏人的最大特點是尊崇周禮。而懂禮,在當時就是文明的象徵。因此“華夏”就有了文化的意味。如你守禮,雖不住在中原,但也會被看作為華夏人。反之,你雖生活在中國,但如果不守禮,也會被視為蠻夷。韓愈在《原道》一文中記載了這一現象,他説“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意思是説,孔子寫作春秋的時候,諸侯有人用外族的禮節,就把他當作外族;上進到用中華禮節,就把他當作中國人。可見,我們的民族觀主要是立基於文化上的,而不只是單純的地域和血緣關係。
大禹治水
中國和中國人的概念是動態的,總的趨勢是在不斷地發展壯大。夏商周三代,中國主要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致包括今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到了秦漢時期,領土已是三代的數倍,漢武帝時,中國版圖東臨日本海,包括朝鮮半島中北部。西至中亞,北逾陰山,南到越南中部及南中國海。以後,隨着國勢強弱,版圖亦隨之盈縮。已改稱漢人的華夏族人口也空前膨脹,原因是那些原來生活在各諸侯國內的所謂的夷、蠻、狄等已與諸夏完全融為一體,華夷之分已不復存在,他們都生活在強盛的漢帝國裏,人們以此自傲,因而漢人的稱呼便應運而生。從此,漢人、華人、唐人,在許多場合,成為可以與中國人互換的名詞,因為漢族佔中國總人口的90%以上,體現了這個國家的主要特質。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提請大家注意,那就是中國、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形成幾乎是同步的,猶如人的身心一樣難以分割,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夏商周是國家形成時期,也是華夏族凝聚之日,更是中華文明誕生之時。隨着漢帝國的建立,漢人也如影相隨,而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也以國家意志力確定下來。這與歐洲不同。希臘、羅馬是歐洲文明始祖,希臘是有民族沒國家,羅馬是有國家沒民族。怎麼講呢?希臘雖然很小,但由於地理環境所限,到處是山,導致諸邦林立,雖有統一的民族,但無統一的國家,最後很容易地就被人吞併了。羅馬是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但統治民族羅馬人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境內民族紛繁,信仰多元,離心力一直都存在着,當帝國衰落時,日耳曼人一衝擊,就四分五裂了。而且後來它們接受了基督文化,一小部分接受了伊斯蘭信仰。而我們是一直沒有變,國家、民族、文化三位一體,從遠古一直走到今天。由於這個特點,使我們國土擴展了,但仍叫中國,民族壯大了,但仍稱漢族,文化加入了新因子,但仍屬中華文明。舉例説,南北朝所謂的“五胡”,與漢族融為了一體,像後來的鮮卑、契丹、女真,最後也都融入了漢族,而他們的地盤也都歸入了中國,再後來蒙古、滿族主政中原,直接的後果是把東北、西北、西南的版圖最終確定下來,連同他們民族本身一併歸屬中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佛教進入中國後,也與儒道融為一體。打個比方,中國、中華民族、華夏文明就象母親河黃河一樣,不管有多少支流注入它的體內,只是為它帶來了新成分,卻不曾改變它的性質,不過使水流更加澎湃,更加充滿活力罷了。
以上就是中國、中國人、中華文明的總特徵。那麼,基於此的中國人人性基因特徵都有哪些表現呢?首先説一説中國人的信仰,下面我們就正式開説。
(2017-08-06)
步入芳草地、方知身處世外桃源
來唐苑、蒞氧吧、望滻灞
迴歸大自然、才曉腳踏人間天堂
中國·唐苑
唐苑簡介:
中國唐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杜陵塬,東瞰滻灞靈動、西眺曲江晚照、南依皇家陵園、北望盛世古都。以盆景文化為載體,集合人文、自然景觀,久經凝練,羽化成蝶。苑內草木茂盛,皆為葱鬱之貌,盡是祥瑞之氣。
苑內氛圍棒棒噠 |往下看
苑內有盆景萬餘盆,奇石林立、民俗石器、花港觀魚、百羊開泰、林苑飛瀑等景觀,能使你流連駐足,青松迎客,古樹成林,是觀覽美景,體驗自然的古典藝術聖地!
中國唐苑集園林觀光、園藝盆景、博覽會展、書畫鑑賞、休閒度假、餐飲娛樂等多元化服務為一體。是西安萬畝都市森林生態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唐苑以盆景藝術享譽海內外。盆景藝術起源於唐代,而且深受皇家的青睞。在經過無數藝人大師策劃和造藝,種類繁多,名聲漸鶴,而且也逐漸走向民間。為了弘揚祖國的盆景藝術,挖掘盆景文化內涵,完善和系統盆景知識,特起名為中國唐苑。
唐苑雖然離城區近在咫尺,但彷佛與城隔絕。在這裏,遊客可以看到藍天,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可以祛除身心疲憊,可以看物遐想,可以心曠神怡。猶如到了世外桃源,人間天堂!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久居城市的人們對於工作壓力的增大,渴望迴歸自然,渴望綠色,放鬆身心,擁抱自然是人們的最大願望。
路線:因唐苑位於西安市東郊聚城區較遠,如不是自駕遊客需在市區乘坐公交或者地鐵到某個中轉點訪客換成乘坐遊6 即可抵達中國唐苑。
你與美美的庭院只差一個蟬鳴空林景觀(chanmingkonglin),詩意生活從這裏開始!
(2017-07-08)
中國是橋的故鄉
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
發展於隋,興盛於宋
遍佈在神州大地的橋
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連接着祖國的四面八方。
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
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
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與才能
今天能留存下來的古代橋樑
承受了千百年風霜雨雪
洪濤地震和戰亂兵禍的考驗
已是彌足珍貴
歷史上數以千萬計的橋樑
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橋樑建築的輝煌成就
不僅在東西方橋樑發展史中佔有崇高的地位
並且也成為中國地緣文化藝術的綜合載體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從古到今,
橋與人們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
古橋之美,不僅在其功能和造型,
也因其在長久的生活中,
早已演化成中華文化圖譜中
最美的一道弧線。
注:圖文轉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2017-06-27)
是的,現在中國問題很多,腐敗嚴重、經濟增長乏力、環境污染、民眾怨氣沖天、企業創新衰減、通貨日益膨脹、食品危機氾濫、醫患衝突升級、高校大量生產不合格產品、無房者顛簸流離、治安惡化,但是我仍舊相信中國。
我之所以相信中國,是因為中國是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過去也是一個世界上最長的古文明,中國人還是幾千年前的中國人,但希臘人與古希臘人已經沒關係了,巴比倫人也不是過去的巴比倫人,但中國人還是過去的中國人,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是我相信中國的信心源泉。
我之所以相信中國,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勤勞的特質,我們似乎對中國人的勤勞司空見慣,但在全世界範圍來看都是一個特例現象。中國民族這種勤勞,這種奮鬥不息的幹勁是我相信中國的精神源泉。
我之所以相信中國,是因為中華民族在現代進程中的實踐,中國的台灣省,中國的香港,中國的澳門,新加坡的華人,他們的實踐證明:中華文明完全可以跟西方文明有機結合,並再次發出勃勃生機,西方人能做得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得到。
中國面臨着轉折,中國必須繼續改革開放,以更廣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文明的優勢,拿來為我所用,才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那種以中國特殊性為拒絕先進文明的藉口是錯誤,那個國家和民族沒有特殊性?。
中國要發展,必須循序漸進,不斷地進行新的頂層設計,民眾要有理性,給管理層一些時間,知識分子階層要給出問題的可操作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光談問題,或者無法操作的激進的空洞的方案,這除了使民眾情緒化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管理層要有責任心,知道世界大勢 ,順勢而為,要慢慢推進,全面改革,才可以避免大的動盪。
中國必須變,但要改革而不是革命,不變或變得太慢,社會矛盾積累就會引發大動盪,變得太快,民眾意識和經驗跟不上,社會各個部門無法協調,也會引發大動盪,這需要精英人士的高度責任心,放棄自己的利益,不斷地在實踐中微調“變”的快與慢。我相信中國,相信中國人的智慧,可以處理好這個轉折,讓中華文明重新煥發新的光彩,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