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為恢復漢室,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先後進行了六次北伐,直至病死五丈原,千百年來,不禁讓人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為彌補蜀漢只有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萬的劣勢,諸葛亮可謂殫精竭慮,不僅親自設立營壘,罰二十以上皆親批示外,還發明瞭用來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演義裏還戲耍了魏軍眾將。但很奇怪的是,諸葛亮的另一項發明“孔明燈”在《三國演義》裏似乎沒有。
唯一能與孔明燈捱得上的是,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時值八月中秋,是夜銀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斗無聲。姜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孔明自於帳中設香花祭物,地上分佈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這是諸葛亮行軍打仗中唯一提到有燈的地方,但並未明確是否為孔明燈。
要知道正史中,也確實有孔明燈記載,又名為天燈,其相傳就是諸葛亮發明的,也主要被用於軍事用途上。傳説當年諸葛亮被魏軍圍困,為搬取救兵。諸葛亮算準風向,連日趕製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結果成功引得援軍,後世就稱其為“孔明燈”。
如果此説法屬實,那麼諸葛亮北伐中原時,為何未見孔明燈的記載呢?關於這個問題,木旦鳩茲認為,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孔明燈的實用價值不如木牛流馬,後者能方便運輸糧草,諸葛亮一直以為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糧草不繼,致使其進軍中原之志不能申,而木牛流馬可以在崎嶇的蜀道上快速方便的運糧,自然要大書特書了。
而孔明燈呢,似乎只能在夜晚發佈信號,相當於北方的烽火狼煙,可惜的是,其對手是老奸巨猾且忍耐力超強的司馬懿,其守都來不及,哪裏敢主動出擊,圍攻蜀漢。
另一方面,即便有戰事,在晚上時,孔明燈點燃後升上天空,但方向肯定不如後世的煙花爆竹那般清晰,其本無根漂浮,碰上天氣晴朗還好,如遇大風大雨,其立馬失去準頭,甚至瞬間熄滅,這也説明實戰中,孔明燈其實並無用處。
在今天,適逢節假日,尤其臨近中秋時,很多年輕人會聚集在郊外廣場上,趁夜點起孔明燈,除為遠方的親朋好友祈求平安健康財富外,也會讓人想起那個代表中國智慧化身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