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機關有力之舉換來全方位平安
本報記者 蔡長春
平安既是最美麗的顏色、最温馨的符號,又是最温暖的祝福、最殷切的期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温飽後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平安建設為主題的“蘇州會議”“杭州會議”“武漢會議”“大連會議”“南昌會議”相繼召開,各級政法機關哿ν心砥礪前行,以人民羣眾對平安的需求為導向,全面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有效防範、化解、管控影響社會安定的問題,推進平安中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築牢了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打擊違法犯罪成效凸顯
2014年8月7日,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劉漢、劉維等上訴案公開宣判,維持一審對劉漢、劉維的死刑判決。該案的審判,彰顯了黨和國家打黑除惡、嚴懲暴力犯罪的堅定決心,也為我國依法懲處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樹立了典範。
同年1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努力建設平安中國。11月3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的深化平安中國建設會議強調,要把平安建設放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局中來謀劃,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進一步提升人民羣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從維護食品安全到打擊網絡犯罪,從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到打擊黑拐槍、盜搶騙、黃賭毒等違法犯罪……5年來,政法機關採取的一系列有力之舉,給人民羣眾帶來了全方位的平安感受。
針對黑惡勢力新動向,江蘇、內蒙古等地立足系統治理,健全對涉黑涉惡高危人員監管、防控機制,完善犯罪線索舉報、移交制度,防止其坐大成勢;針對“兩搶一盜”犯罪,河南等地完善情報、偵查、技術一體化作戰機制,以專業、靈活、高效的組織形式應對犯罪職業化,維護了一方平安穩定。
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村霸”和宗族惡勢力橫行鄉里問題突出。2017年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關於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懲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犯罪積極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意見》,各地依法懲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刑事犯罪,突出打擊為“村霸”和宗族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的職務犯罪。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理念在轉變、格局在完善、能力在增強,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人民羣眾安全感穩步上升。
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殺人、爆炸、搶劫等嚴重暴力犯罪和非正常信訪、羣體性事件數量持續下降,人民羣眾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2016年,我國每10萬人中發生殺人案件0.62起,是世界上殺人案件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各種電信網絡詐騙手法不斷翻新、花樣百出,極大地威脅着人民羣眾的財產安全。為切實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政法機關連施重拳。
僅2016年,全國公安機關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8.3萬起,同比上升49.6%,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損失同比下降10.9%;最高檢、公安部先後兩批次掛牌督辦62起重特大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兩高一部”聯合發佈電信網絡詐騙刑案司法解釋,明確嚴格控制適用緩刑範圍,嚴格掌握適用緩刑條件,打擊震懾效果十分明顯。
傳銷犯罪案件名目繁雜、持續多發,波及範圍廣、涉及人數多,公安機關持續開展打擊整治。今年1月至9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偵辦傳銷犯罪案件5983起,同比上升118.5%,涉案金額近300億元。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事關千萬家庭的幸福平安。今年以來,公安部組織各地公安機關持續深入開展以食品領域為重點的打假“利劍”行動,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上半年各地破獲食品安全犯罪案件3500多起,有力守護了羣眾餐桌子的安全。
防範風險能力不斷提升
當今世界已進入風險社會,我國國內風險因素也日益突出,新隱患增多,各種潛在危險源大量存在。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至高境界,就是實現對各類風險預測預警預防。
2016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江西南昌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標本兼治,把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5年來,各級政法機關將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域從“後置”變為“前置”,從“被動”轉為“主動”,努力實現從被動應對處置向主動預測預警預防轉變,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羣眾的安全感。
公共安全與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是社會安定的風向標。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維護公共安全的骨幹工程。
2015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對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作出全方位部署。9月23日,在遼寧大連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要主動適應新形勢,以理念、體制機制、方式手段創新為動力,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切實提高維護公共安全能力水平。
各地通過大力推進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構建了公共安全網基本框架,對防控好公共安全風險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極大提升了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
福建、江西、重慶等地探索建立社會穩定指數信息系統,通過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對案情、社情、輿情等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實現了對各類矛盾風險的預測預警預防;江蘇、廣東、山東等地加強各類公安信息系統和指揮調度平台的深度整合、集成應用,努力實現情報研判、決策指揮、聯動處置一體化,提高了打擊效能和整體防控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推動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互聯網應用建設,是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雪亮工程”以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為指揮平台、以綜治信息化為支撐、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以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為重點的“羣眾性治安防控工程”,如今已在全國範圍內普遍落地生根,成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大重要利器,照亮了百姓平安路。
經濟風險是基礎性風險,是誘發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問題的突出風險源。其中,經濟犯罪是滋生、放大經濟風險的重要因素。
各地深入研究經濟運行新趨勢,重拳整治經濟金融市場亂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處置得好,必須早發現。上海、江蘇等地成立金融安全防範打擊機構,完善跨地區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提高了金融風險發現、預防能力;山東等地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可疑資金和人員的監測和預警,避免羣眾財產安全蒙受損失。
隨着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演進,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發展滲透、融合、驅動作用日益顯現,帶來的風險挑戰日漸增大。
各地打破以傳統辦法對付網絡犯罪的思維定式,深入研究網絡黑灰產業鏈產生蔓延特點,完善全產業、全鏈條打擊整治機制,提高線索發現、全程追溯、證據固定、依法打擊能力,以立體防控鏈摧毀犯罪產業鏈,堅決把網絡犯罪高發態勢壓下去。
有效化解大量矛盾糾紛
當前,我國經濟處於結構調整的關鍵期,社會矛盾數量多,跨界性、突發性強,防範化解管控難度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人民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積極投身到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化解工作中,5年來共排查矛盾糾紛1472萬次,預防矛盾糾紛997萬件,化解矛盾糾紛4646萬件,把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築牢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同時,各地大力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創新,在熟練運用人民調解、專業調解、行政調解等調解手段聯合化解矛盾糾紛的基礎上,通過融入科技、文化、心理等要素,不斷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能力,有效保障了羣眾合法權益,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以科技為支撐,四川眉山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矛盾糾紛網絡調解平台,創新實現了矛盾糾紛在線輔導、在線調解、網上分流、在線申請司法確認及電子送達、在線接訪,方便了人民羣眾,提高了糾紛解決效率;江蘇南京公安機關通過創新民意跟蹤監測機制,全面建立“民意110”,用數據説話,逐步形成了集主動發現問題、受理投訴、整改反饋、跟蹤問效、深度研判為一體的南京公安民意跟蹤監測機制。
安徽桐城創造性地將倡導“六尺巷”典故所藴含的禮讓文化與辯法析理相結合,率先在法院系統應用於司法實踐,通過“聽、辯、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江西省宜豐縣在村黨組織中推行“村民説事”制度,黨員幹部羣眾以“説事會”的形式,圍繞本村的大事小情,進行民主商議、科學決策、承辦落實和效果評價,實現了羣眾心氣更順,幹部幹勁更大,工作合力更強,發展後勁更足。
江西贛州自2016年起全面推進“心防工程”建設,在基層綜治中心建設“心防工作區”,設立談心室,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引入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員入駐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做到了羣眾心理問題“有處詢”“有人詢”;黑龍江哈爾濱將高等法學教育“法律診所”模式嫁接於社區,發揮地校合作優勢,聯合駐哈10多所高校,在全國首創了“法律診所建在社區、法學專家走近羣眾、打造第三方調處矛盾平台”的新模式。
2013年10月11日,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50週年大會在浙江杭州召開。50年前,浙江楓橋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羣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
50年來,楓橋堅持“相信羣眾、依靠羣眾、就地解決問題”的基本精神不動搖,並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楓橋經驗”,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子;浙江舟山則通過吸取“楓橋經驗”精髓,將其從陸地應用到海上,該市普陀區實行區、鎮、村三級聯動,以船隊為單位聘請了多條“調解船”,聘用有一定威望的“船老大”擔任海上調解員,經培訓後上崗,及時、就地解決矛盾。
此外,各地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誰經營誰負責的原則,全面落實排查、化解、穩控措施,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四川等地運用大數據對社會矛盾進行研判、預警的做法,建立健全社會矛盾常態化排查發現機制,對排查發現的社會矛盾逐一落實工作責任,努力做到發現在早、防範在先、處置在小;山西永濟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總攬經濟社會發展、源頭預防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建立了市、鎮、村三級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徹底改變了“項目一上馬,矛盾跟着來”的局面。
平安建設之路沒有盡頭。如今,各地在原有平安建設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力,更加註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人防”“技防”融會貫通,不斷增強社會治理合力,人民羣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上了一個新台階。
本報北京10月10日訊
製圖/孟紹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