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聯合新聞網3月7日發表文章稱,台灣海基會“而立之年”面臨窘境。全文摘編如下:
台灣海基會即將成立屆滿30週年。對個人而言,“三十而立”的意思是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並有所成就,但海基會在當前的兩岸關係下,業務和功能大幅萎縮,正面臨何去何從的窘境。
30年來,台灣地區政治環境大變,民進黨兩次執政,海基會所扮演角色與功能也隨之起落。
1987年,台當局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後,兩岸民間交流擴大。因此台當局決定設立一個民間中介團體,作為兩岸溝通的橋樑。1991年3月9日,海基會正式掛牌運作,辜振甫出任董事長。
辜振甫的夫人辜嚴倬雲回憶,辜老是個地地道道的台灣人,娶了外省女孩,但他一生並沒有台灣與外省之分。他認為兩岸應朝和平、安居樂業的方向邁進。因此海基會成立時,辜老很樂意接受挑戰。
大陸方面則在1991年底成立海協會,由汪道涵出任首任會長。自1993年“辜汪會談”為兩岸關係打開新一頁後,至1999年7月,海基會海協會共進行數次協商及對話,並簽署多項協議,海基會海協會協商交流也成為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晴雨表。
2000年民進黨當局第一次執政,因兩岸政治僵局無解,海基會海協會協商中斷整整8年,交出白卷。幸好,辜汪二老之間仍有“私人熱線管道”。
2008年國民黨再次執政,海基會海協會在“九二共識”下迅速恢復協商交流。
2016年民進黨當局再次執政,同樣因政治僵局導致海基會海協會間的協商中斷。
海基會接受台當局授權與委託,執行協商、交流、服務三大任務,如今三大任務的前兩大任務已停擺5年。見證兩岸關係30年來的跌宕起伏,邁入“而立之年”後,海基會迎來的是美麗,還是哀愁?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