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這行36年了,經驗肯定比較豐富。不誇張地説,車輛有沒有問題,我只要掃一眼就能知道個大概。可無論多有經驗都不能掉以輕心,每一項檢查都得落實到位。尤其是中歐班列,它運輸距離長、速度快,檢查班列一點也不敢大意!”上午9點剛過,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圃田車站調車員李新忠就像往常一樣開始檢查車體。
今年58歲的李新忠是圃田車站調車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從2013年7月18日首趟開行至今,中歐班列(鄭州)已成為絲綢之路上一張亮麗的名片。鮮為人知的是,每一列中歐班列(鄭州)在駛出之前都要經過反覆檢查,被鐵路人稱為中歐班列“編程師”的調車員就是整個作業環節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一關前、二關後、三摘管、四制動、五擰手閘、六掛鈎。”李新忠嘴裏一邊唸叨,一邊忙碌起來。只見他戴上雙層手套,關掉前後閥門後猛一用力,摘掉了連接在兩個車體間的風管;接着,關掉制動閘盤,擰緊手閘,去掉掛在閘盤上的安全掛鈎,整個過程不到半分鐘便完成了。
車廂拆分後,李新忠又扒住車體側面約半米高的車梯,充當調車時的列車行進嚮導。
隨着調車長一聲令下,車子開始移動,以20公里至30公里的時速慢慢前行。此時的李新忠一手緊緊握住梯子,另一隻手抓着集裝箱的邊緣,身子半懸在空中跟着列車前進。
“中歐班列是標準車型,與普通車型完全不一樣。檢查普通車型不用彎腰就能看得很清楚,可中歐班列必須彎腰才能看清。而且,每個車體都要認真檢查,身板不好的人可幹不了這個活兒。”李新忠一邊比劃着一邊告訴記者。
“調車員每天都要重複相同的工作,一天下來跟車‘扒行’幾十公里,夏天烈日炙烤,冬日寒風刺骨,工作確實很辛苦。”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調車指導蘆純建告訴記者,“嚴格執行作業流程、保證安全生產,保障河南‘陸上絲綢之路’常態化運營是我們的職責。看着一列列中歐班列安全駛出,心裏滿滿都是成就感。”
7年來,正是這羣調車員的辛勤付出,保障了一趟趟中歐班列(鄭州)順利開行。中歐班列(鄭州)使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腹地河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新機遇。(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 通訊員 慄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