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越界”與“旁觀”,王毅提中東安全問題理性解決之道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電 (黃鈺欽)中東曾是人類歷史上的“文明高地”,但歷經長期衝突動盪,如今已變為世人眼中的“安全窪地”。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24日開啓中東六國之行。在訪問沙特期間,王毅提出關於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中方倡議,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此行王毅將對沙特、土耳其、伊朗、阿聯酋、巴林進行正式訪問,對阿曼進行工作訪問。王毅此次提出的五點倡議包括倡導相互尊重、堅持公平正義、實現核不擴散、共建集體安全、加快發展合作。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國際問題專家認為,不同於解決中東問題中常見的“越界”與“旁觀”,中方倡議將有助於中東問題重回理性的解決軌道。

長期以來,中東地區飽受戰亂之苦,大國角力、民族矛盾、教派衝突、能源爭奪等因素,為地區安全埋下隱患。加之,以集團政治為特點的傳統安全觀不僅未能解決現實問題,反而加劇中東地區“安全赤字”。當前,面臨疫情與動盪相互疊加的中東,再次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有觀察指出,基於上述背景可見,中方提出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倡議時機可謂特殊。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志強分析稱,以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為代表的陳舊安全理念早已不合時宜,無助於地區問題解決,當前中東地區局勢以及熱點問題出現新變化,迎來解決新契機。

在外界看來,面對解決中東問題的新契機,王毅提出的五點倡議,既有堅持相互尊重、公平正義等中國外交一以貫之的原則,又包括共建集體安全、加快發展合作等兼具系統性、創新性、可行性的特點。

比如,從巴以問題到也門衝突,從解決伊核問題到打擊恐怖主義,從團結協作抗疫到保障航道安全,中方倡議幾乎涉及當前中東安全熱點的所有方面。“中方針對地區問題的全方位倡議,將為解決當前熱點問題提供系統性框架。”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德剛説。

在創新性方面,有分析認為,中方提出的共建集體安全、加快發展合作等觀念明顯不同於傳統解決中東問題的方式。

“傳統安全觀是將自身安全建立在對方的不安全之上,而中方提出集體安全的新安全觀更具可持續性。”孫德剛指出,中方在倡議中強調發展合作,與通過政權更迭“以改造促和平”形成鮮明對照,中方與中東國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更是以實際行動踐行“以發展促和平”的理念。

不僅如此,專家注意到,王毅提出的中方倡議涵蓋諸多關於解決中東安全問題的具體實施路徑。例如,中國倡議在華舉辦海灣地區安全多邊對話會議,從保障石油設施和航道安全等議題入手,探討構建中東信任機制等。

“面對螺旋式的複雜問題,寄望於一步到位解決並不現實。”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子昕表示,中方提出的倡議均是從具體問題入手,遵循由易到難的解決路徑,使得中方倡議更具可行性的特點。

不可否認,在解決中東安全問題中,外界始終不免存在“越界”與“旁觀”的兩種態度,這也導致中東地區長期淪為大國競技場或處於動盪之中。在沙特接受媒體採訪時,王毅明確指出,國際社會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觀,應在充分尊重中東國家的意願基礎上,為中東貢獻維穩促和的正能量。

在專家看來,中東由亂向治的根本出路,在於擺脱大國地緣爭奪,排除外部施壓干擾,探索具有中東特色的發展道路,構建兼顧各方合理關切的安全框架。

“中方倡議摒棄了‘越界’和‘旁觀’,核心在於幫助中東地區國家搭建解決問題的平台與框架。”鄒志強分析指出,這一方式使得解決方案重回理性軌道,既體現出尊重中東國家的主體性,又強調參與主體的平衡性,傾聽各方合理關切,絕非“拉一方打一方”應對安全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中方提出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雖是針對地區問題而言,但在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的當下,其中秉持的原則或可為國際性問題提供重要參考。

“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中,相互尊重和公平正義的精神,以政治途徑解決爭議和構建集體安全的願景,始終彌足珍貴。”李子昕表示,中國不斷重申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通過積極參與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為國際社會解決更廣泛的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借鑑與啓示。(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5 字。

轉載請註明: 摒棄“越界”與“旁觀”,王毅提中東安全問題理性解決之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