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説過: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作為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陽光、自信的人。、
但由於家庭教育的不同,好的家庭教育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自信自強的孩子,而不當的家庭教育則會讓孩子不能獨立,失去自信心,長大後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一個自信的孩子有更多勇氣去克服問題和困難,更易獲得成功。而一個孩子有自卑心理後,做事縮手縮腳,不敢嘗試、更缺少勇氣和信心面對各種問題,給自己的人生蒙上灰暗的陰影。
就如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説:“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那麼,父母怎樣判斷孩子有自卑感呢?
俗話説,言為心聲,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説這三句話,説明了孩子可能有自卑感,這就需要父母及時糾正,以便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一、對不起,是我的錯。
身邊的一位朋友説自己曾有這樣的經歷:他剛上班時,每次領導只要找他,他當時的第一反應便是,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當知道領導找他只是正常的工作交流,他才稍稍鬆了口氣。
可下次領導在再找他時,這種條件反射又會再現,這曾經讓他陷入焦慮中:為什麼我總擔心是自己的錯呢?這麼害怕別人指責我呢?
時間長了,他才知道,他的這種心理源於小時候父母對他的否定和指責。
從小到大,父母很少肯定他,而是經常打擊、否定他、指責他,不管他取得多大的成績,或有多大的進步。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説過:
“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孩子長期生活在在父母的否定中,就會認為自己很差勁,因而會讓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缺乏自信,極度的自我懷疑,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害怕做錯事被指責。
當在生活和學習中,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孩子總是把過錯歸到自己身上,習慣説‘’對不起,是我的錯"。這説明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沒有把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害怕受到指責,害怕失去,也是孩子心理自卑感的表現。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給予多正面的讚揚和鼓勵,少些嚴厲的指責和否定,這樣才能讓孩子更有信心面對生活和學習。
二、算了,我不行。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就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而年幼的孩子也會十分在意父母對自己的看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重要他人。
指的是在個人的成長與心理性格形成過程中,極具影響力的具體人物。這個人物的評價,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當事人對自己的定義。
對一個孩子來説,父母的評價直接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評價。
如果父母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孩子比較,並且用別人家的孩子的優秀,而對孩子進行“貶低或打擊”,孩子在一次次的打擊中越來越沒有信心,甚至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從而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在對張藝興的一次採訪中,這個在舞台上霸氣側漏的實力派偶像的代表,卻説自己是一個長期自卑,沒有自信的人。
原來,張藝興童年的噩夢是“別人家的孩子”,他的母親一直用比較的方式來“貶低”他,打擊他,讓他覺得自己不如他人,從而心生自卑。
因此,經常説‘’算了,我不行”這句話的孩子,已經習慣性的否定自己了,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出現了問題,他們認為自己不行,不如別人,自己沒有別人做的那麼好,這是明顯的自卑表現。
父母不要動不動就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缺點,也有優勢,自己的孩子也許學習不好,但他運動好;別人家的孩子也許學習好,但你沒看見他不懂禮貌。
所以,當父母用別人家的孩子的優勢來跟自己孩子的劣勢比,不但是自尋煩惱,同時,對孩子也不公平,殊不知,你的比較,打擊了孩子自信心,讓孩子迷失了自我價值,讓孩子變得自卑。
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優勢,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優勢,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三、反正我就這樣了。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説過:
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人生只要不放棄,永遠都有希望,人生不怕遇到困難和挫折,怕的是,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放棄希望,自暴自棄,讓自己的人生一敗塗地。
一個自信的孩子,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放棄信心和努力,他會充滿勇氣去克服它。這樣的孩子最終得到了成長。
可是一個自卑的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不是勇敢向前,而是膽怯、退縮,,甚至索性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就這樣了,因此,他會常説“反正就這樣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語言表達;孩子通常會把內心的真實反應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父母通過孩子的語言,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就越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糾正,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