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人民日報》發文指出圍繞社交平台的黑產,嚴重干擾了互聯網平台經濟的良性運行,流量造假、網店刷單、虛擬漲粉等行為大行其道,應有效遏制、強化監督。
有網友將這篇評論轉發到平台,並取標題為:“人民日報,這就差直接點名王一博粉絲了吧?是嗎?”
而下面的評論也紛紛將矛頭指向王一博,認為王一博粉絲擾亂平台,自己惹禍,反倒妄想拉整個粉圈共沉淪。
也有比較客觀的網友認為這篇文章並沒有明確哪家,只是這個時間點讓人難免會聯繫到一起。那麼這篇文章和王一博到底有什麼聯繫呢?先來簡單回顧一下。
日前,王一博粉絲為了維護王一博作品在豆瓣的評分,號召大量粉絲打分來保證作品分數維持在一個理想的水平線。於是,在粉頭的號召下,很多粉絲都準備了數個賬號,並根據教程來完成“養號”流程。同時,對於打差評的網友,粉絲則認為是故意在給王一博新作品打低分,所以養號打高分的行為顯得理直氣壯。
但“養號”其實很繁瑣,想要變成有權重的老號,就需要觀看一定數量的作品,然後給冷門作品打分,於是就有了王一博粉絲給別家作品打低分的爭議,惹惱了不少當事人,有編輯發帖稱: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由此引發了一波網絡上的爭議。
寫到這裏網友們應該就明白了,在這個時間節點,《人民日報》發出這篇針對“養號”和刷數據黑產的評論,確實很難不讓人和王一博最近的風波聯繫到一起。
暫時把王一博粉絲“養號”事件放在一邊,社交平台各項數據的“虛假繁榮”由來已久。正面熱搜可以花錢買、負面熱搜可以花錢撤掉,多達數十萬、上百萬的轉發、評論、點讚的數據很可能是黑產公司造假的結果,控評也成了粉絲日常氪金追星的常規操作。
正常轉發、評論變質為流量造假,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影響正常網絡用户,大家把社交平台數據作為判斷一個明星是否當紅,會被虛假數據誤導;被操控的熱搜、造假的數據也會讓網絡用户難以判斷新聞熱點,公共資源被虛假數據消耗掉。另外,粉絲不斷地控評,也讓人看不到真實的輿論和網友和態度。
另一方面影響的是品牌方和投資方,難以看清明星代言、廣告投放的真實效果、正常的商業秩序被擾亂。
那麼社交平台淪落至此到底該誰背鍋?養號、轉贊評數據造假已經成為黑產,背後的不法分子涉嫌網絡詐騙,觸犯法律、造成公民財產損失,受到處罰理所應當。但他們是社交平台畸形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僅針對這部分進行治理可以説是治標不治本,很難杜絕。
那該粉絲背鍋嗎?社交平台已經成為粉絲追星、為偶像氪金的主陣地,他們是黑產的目標用户,願意花錢買熱搜、買各種虛假數據。所以説,粉絲其實是黑產的犧牲品,主要是他們花錢購買這些虛假數據。但二者性質不同,追星是粉絲的自由和權利,因此不能讓粉絲背鍋。
説到底,還是社交平台在運營和功能開發上太過逐利了,他們把本該反映新聞熱度的熱搜變成可以買賣的產品,將粉絲日常簽到打卡衍生出超話排名,用各種花樣翻新的玩法,來誘導粉絲氪金追星,這才是社交平台淪落到今天這一步的根源。
所以,《人民日報》也指出,互聯網平台企業必須履行平台責任,主動淨化平台生態,要優化管理流程、嚴格審核機制,不給“黑賬號”留下生存空間。只有社交平台完成規範化管理,才能徹底杜絕當下的亂象。
説回到王一博這次風波,粉絲“養號”,不管是給王一博作品打好評,還是給其他無辜作品打差評都不可取,不但會“助紂為虐”讓黑產有生存空間,還會給網友和消費者帶來誤導,去花錢買本來自己並不會喜歡的作品,這不正是在擾亂互聯網秩序嗎?
另外,其實粉絲的這些操作,看似是支持自己的粉絲,實際上很容易適得其反,反而把粉絲拉入到輿論爭議的漩渦,肖戰的227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難道王一博也要步他的後塵?希望粉絲都能理智追星,不要再做這些擾亂正常互聯網秩序的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