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機遇深藏“捨得”之中:“收放自如”心清正,以退為進守四方
對於得失,有些人看得很重,可有些人卻懂得知足。前者容易陷入“失去”的煩惱泥潭,而後者卻活得舒心自在。
世上煩惱太多,可我們能一一解決的卻太少。我們無法左右前路展開的寬度,亦無法改變外在的大環境,唯有改變自己的內心,明晰何為“捨得”,然後等待時機。
老子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得到的一切,那是我們必須要得到的,沒有人能把它搶去。但所失去的,卻是命運上天給予我們的另一個機會,因為“過多”的得到,就會百害而無一利。
有人會很不解,為何過多的“得到”會有害?原因很簡單,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花澆水太多會“爛根壞死”,魚餵食太多會“翻白眼”。
所以,過多的得到不一定是好事,而失去也不一定是壞事,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許在“捨得”中看透,人生會活得更加舒暢。
舍與得——收放自如
倘若給人生一個比喻,那麼它就像一個彈簧,能壓得下,也能拉得開。所謂“為人者,能屈能伸。”
青年學生年輕氣盛,找工作時要求過高,不懂得“收斂”,所以只會在慾望的驅使下處處碰壁,讓自己頭破血流。
進入職場後,青年小白不懂得“收斂”,認為鋒芒畢露才能收穫老闆芳心,殊不知被同事針對,被老闆無視,讓自己成了“角落者”。
回到家,我們為了一點瑣事便會和家人爭吵,甚至發生“熱戰”或者“冷戰”,影響了家庭的氛圍和人與人的關係。
我們總想事事順心如意,得到心中所想的,卻不曾想到別人也是有所求的 。所以,雙方將針尖對麥芒,最後的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
害人害己的事少做,因為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相反,真正的“捨得”,便是我們常説的收放自如。
佛經雲: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一個人,就是要在拿得起,放得下的過程中深知“收放自如”的重要性。就好比一個機會,我能暫時放下,也能奮力爭取。
暫時放下也許是因為能力還不足,需要暗中積蓄實力。而奮力爭取,則是積蓄實力後的噴湧而出,一舉奪魁。
世間之事本就是複雜與簡單的交織。當你懂得“收放自如”,那便擁有了先機,便認為生活簡單自如,因為該放下的瑣事都將匯成加倍於以往的力量。而只求得到,不懂得變通,則事事阻礙,難得自在。
舍與得——以退為進
有句話説得很好:“拳頭收回來,打出去才更有力量。”
許多人都以為進攻才是人生最好的選擇,殊不知“盲目”的進攻,只會在他人更有力的拳頭下倒下,甚至毫無還手之力。
在一些時候,當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野心時,過分地強調“先發制人”,最終結果無異於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我們常説“後發制人”,就是在化解對方猛烈的攻擊中尋找機會,一擊即破,贏得後發的先機。
一個小企業,無論你產品做得多好,在市場大環境下,你都不可能在“先發”中勝過大企業,不僅資金跟不上,綜合各方面的實力也比不了。
所以,選擇緊跟其後,甚至退居後位,等市場出現轉機才抓住機遇進行發展,才是後發制人,贏得先機的道理。
人也如此,退後不是因為懦弱,而是因為我堅信下一拳我能打中你,甚至打趴你。這是一種隱忍,暫時放棄人人都想得到的先機,從而躲避了許多鋒芒。
劉邦所寫的《大風歌》:“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楚漢相爭,得大將軍韓信暗度陳倉,最後劉邦選擇以自己被“圍”,吸引項羽主力,讓韓信帶兵暗中擊破各個地方勢力,壯大漢家軍。
這不就是以退為進的“捨得”嗎?打不過,就暗中發展,等發展到一定時期,“退一步就會進兩步”,甚至跟多,進而最後安守四方。許多時候,機遇未現,不是因為機遇未到,也許是因為機遇不在身前,而在身後。
舍與得——一種態度認知
回到生活日常,其實“舍與得”帶給我們的作用是一樣的。
當和家人發生爭執的時候,我們選擇不爭“一時之長短”,等對方氣消了,反而你再跟他説明前因後果,對方更能接受。
孩子在考試中考差了,我們倘若對他滿是謾罵,甚至動起手來,他身心和自信就會受到打擊,甚至一蹶不振。給他點時間,壓抑住一時之氣,你的一聲鼓勵,也許對於他而言,勝卻人間無數。
所以,“退不退”的關鍵在自己,在那個固執起來無法勸阻的自己。當我們懂得捨棄不必要的瑣事時,你會發現,陰沉的天也將是“人間四月天”。
這是內心的力量,也是進退的法則。能不斷前進固然是好事,可遇到阻礙了,不妨退幾步,放下眼前的利益,也許出路在後方呢?
人前人後得到的太多,就像是把千鈞負擔肩負在自己身上,擔得起固然好,可擔不起卻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生漫漫,本就沒有完全的得到和完全的失去,有的只是在相互轉化中沉澱為屬於自己的所得物。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縱使風浪起,人生不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