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一天,生活在洛杉磯的9歲拉丁裔女孩納萊利·科博和姐姐上完課回到家後意識到不對勁,周圍的空氣中瀰漫着番石榴的味道。由於味道太濃,她和家人擠到一間卧室裏睡覺,即使窗户都關着、空氣淨化器也開着,氣味也沒有消失。
不久,科博的健康出現了問題。她流鼻血流得厲害,出現了嚴重的身體痙攣,以至於她的媽媽有時不得不抱着她,後來,她開始使用監護儀來治療心悸。科博的媽媽和祖母也得了哮喘。
最初這家人以為是居住的廉租公寓樓裏有東西泄漏了。後來專家指出,問題出在馬路對面的阿倫科油井。
原來,科博的家離一個有21口油井的石油鑽井點只有30英尺(9米多)遠,從鑽探現場泄漏的化學物質是臭味的來源,也是造成她家人出現健康問題的根源。
△南加州KCET新聞網報道截圖
“這是一種國家批准的暴力”
洛杉磯有美國最大的城市油田。數據顯示,有58萬像科博這樣的洛杉磯人居住在離油井四分之一英里的範圍內。而在全加州,數百萬人生活在石油開採地邊界。
學者羅伯特·布拉德把這些地區稱為“犧牲區”。
生活在“犧牲區”裏的居民暴露在高污染水平的空氣、水和土壤中,容易對健康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早產、哮喘、癌症和心臟病。對於像科博這樣的人來説,就像是“一場健康噩夢”。
△南加州KCET新聞網報道截圖
“犧牲區”的概念與美國有色人種社區為爭取“環境正義”而進行的長期鬥爭密切相關,也和上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的“環境種族主義”概念一脈相承。
研究表明,在美國種族是與危險廢物的選址相關度最高的因素——甚至比收入關聯度更高。
△美國能源部遺產管理辦公室官網:早在1987年就有研究報告顯示,每五個非洲裔美國人和拉美裔美國人中就有三個住在有毒廢物處理場所在的社區。
今天,人們對“犧牲區”的理解遠遠超出了有毒廢物的範疇,還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和資源的獲取途徑,甚至包括氣候變化的影響。
俄勒岡大學地理學教授勞拉·普利多説,多年來,白人和非白人社區之間的“環境種族主義”差距並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惡化。她認為,這種持續存在的“環境種族主義”是針對受影響社區的一種“國家批准的暴力”。
△南加州KCET新聞網報道截圖
根據今年4月發表在科學期刊《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排放到空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是美國人死亡的最大環境原因,而黑人尤其容易暴露在這種細顆粒物中。
△環保組織“阿巴拉契亞之聲”官網:研究表明,僅通過燃煤發電機接觸到細顆粒物的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差距為21%,大於所有有色人種和白人之間的差距(14%)。
時至今日,“環境種族主義”仍然是美國各地社區面臨的現實。
日前,美國媒體報道了得克薩斯州休斯敦一個非洲裔社區的故事。居民屢次反映,社區附近一個火車調度場的污染問題導致生活在這裏的人罹患癌症等疾病概率大幅增高,但相關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當地衞生部門數據顯示,該社區兒童白血病患病病例是該州平均水平約5倍。目前,已有1000多人對該火車調度場所屬的美國太平洋聯合鐵路公司發起集體訴訟。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截圖
無獨有偶,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稱,丹佛的兩座發電廠“是‘環境種族主義’的教科書級別的典型例子”,因為它們所在的地區拉美裔人口占多數。
△《丹佛公報》報道截圖
從昔日黑奴種植園到今日黑人“癌症谷”
根據英國《今日醫學新聞》科普文章的解釋,“環境種族主義”是一種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在政策制定和實踐中,更容易將工業設施安排在低收入社區以及有色社區。
△《今日醫學新聞》:環境災害和種族之間的聯繫要強於環境災害和財富之間的聯繫,環境不平等主要是種族問題。
1983年美國總審計署(現美國政府責任署)在一份報告中首次承認了“環境種族主義”。該報告比較了危險廢物環境(如塑料工廠、高速公路和發電廠)中人們的種族分佈後發現,有害垃圾填埋場附近75%的社區為主要居民是黑人的社區。
△美國總審計署1983年報告首頁(歷史資料)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2018年的一項研究使用排放顆粒來比較美國不同社區的環境污染負擔。研究發現,一般來説,生活在貧困中的人的環境負擔要高35%;有色人種的環境負擔要高28%;而黑人的環境負擔水平要高54%。
△《今日醫學新聞》報道截圖
隨着氣候變化加劇,與“環境種族主義”有關的環境問題日益增多。
發生在密歇根州的弗林特水危機、本頓港的鉛水事件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這些事件凸顯了美國基礎設施的失敗對少數族裔以及低收入人羣的影響。
△美聯社:弗林特水危機始於2014年,當時該市為了節省成本而臨時從弗林特河取水,沒有適當處理,導致鉛污染。
△美國廣播公司(ABC):本頓港事件是密歇根州基礎設施老化和歷史性撤資導致水危機的最新例子。數週以來,當地低收入居民排隊購買瓶裝水,因為官員建議他們不要使用鉛污染嚴重的自來水。
更駭人聽聞的還有路易斯安那州的“癌症谷”事件,這事甚至驚動了聯合國。
今年3月,聯合國14位獨立人權專家指責在當地興建石油化工工廠羣是一種“環境種族主義”。
△聯合國官網截圖
人權專家表示,這片被稱為“癌症谷”的地區位於密西西比河下游沿岸,歷史上曾是非洲黑奴被迫勞動的“種植園片區”,如今則是一條“石油化工走廊”。成片的石油化工企業不僅污染了周圍的水源和大氣,還給主要為非洲裔美國人的當地居民帶來了癌症、呼吸道疾病和其他不利的健康影響。美國聯邦環境法規未能保護生活在“癌症谷”的居民。
人權專家呼籲美國認識到這種根植於奴隸制和殖民主義的“環境種族主義”在幾個世紀以來所造成的傷害,併為非洲人後裔提供補償。
△聯合國官網:“對於在當地佔到絕大多數的非洲裔美國人而言,這種形式的‘環境種族主義’對他們享有多項人權構成了嚴重且不成比例的威脅,其中包括平等和不受歧視權、生命權、健康權,以及適足生活和文化權。”(題圖為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的工廠)
在上月對石油企業高管進行的國會質詢中,非洲裔民主黨眾議員科麗·布什直言,石油企業多年來推廣化石燃料,儘管知道“這意味着在有色人種社區中推廣‘環境種族主義’”。科麗·布什説,“這是白人至上主義的一個顯著例子”,“你們逐利的選擇每天都在威脅着我、我的家人、我的鄰居和我們社區的生命”。
△美國福克斯新聞報道截圖(題圖為科麗·布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