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津巴布韋人瓦沙亞——
“對遠在非洲的我的家鄉有借鑑意義”
“我眼裏的小康生活,不僅僅是吃飽穿暖,更是包括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談起小康生活,非洲津巴布韋小夥普羅斯珀·瓦沙亞來了興趣。
今年7月20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僑聯的組織下,瓦沙亞與幾十名海外留學生一起參觀了當地的生態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數字化的智慧農業、百姓富足的小康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魚菜共生數字化工廠,在‘工廠化養殖’與‘無土栽培’模式下,人們能夠在水裏養魚、在水上多層立體浮牀上種植蔬菜。”
今年33歲的瓦沙亞從津巴布韋大學畢業後,於2016年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進入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學業。
求學期間,他聽人説起德清地理信息小鎮。“這樣一個小鎮,竟擁有數百家地理信息相關企業,是中國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園區。”被小鎮的定位與發展前景吸引,碩士一畢業,瓦沙亞便來到這個浙江北部的小縣城。他加盟了德清數聯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遙感分析工程師,如今工作已有3年。
跟隨瓦沙亞走在德清地理信息小鎮,他如數家珍般介紹起小鎮充滿科技感的特色。“打開手機應用和衞星定位系統,你就可以輕鬆找到空閒泊車位;打開實景三維平台,可以‘穿牆’看到室內環境,點擊樓層可以查看單位信息,‘透視’地面還能看到地下管線……”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速度之快,讓瓦沙亞讚歎不已。“網約車、外賣等服務給人們生活帶來許多便利,這些都離不開地理信息科技的發展。正是因為中國高度重視地理信息技術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融合,才促進了這些新應用的發展,也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
科技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在中國的工作生活經歷,讓瓦沙亞對此深有體會。這也促使他結合工作思考,着手對非洲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空間教育狀況進行研究,並與他人合作撰寫題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信息學教育和培訓的現狀:採取的舉措和挑戰”的論文。
在德清數聯空間、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科技工作者學會的支持下,瓦沙亞組織了每週一次的地理空間國際培訓網絡課程,並擔任主持人。“目前已經進行了20多期課程,參加人次共計600多。”這一課程的開設,也促成了“一帶一路”地理信息國際培訓中心在德清成立。
今年7月,“一帶一路”地理信息國際培訓中心獲批成為2021年中國科協“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台建設項目。中心旨在助力中國地理信息企業“走出去”,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地理信息專業人才,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在瓦沙亞居住的德清高新區人才公寓裏,有一羣和他一樣從事地信行業的科技青年。工作之餘,他們會在小區內跑步、打羽毛球,去莫干山户外運動,參加社區的端午、中秋民俗活動。“這裏的生活很温馨,還能為中國地信領域與國際交流作出一些貢獻,我覺得很有收穫。”瓦沙亞説。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世界人民而言是巨大的貢獻,對遠在非洲的我的家鄉有借鑑意義。”瓦沙亞告訴記者,“未來,我也會把學到的知識用於家鄉建設,為我們家鄉發展進步儘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