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浪潮湧來,如何優化養老產業、構建科學養老服務體系?

養老是個大問題。

“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支持203個城市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在此基礎上,“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通過扶持互聯網+養老、物業+養老、醫療健康+養老等新業態,到2025年實現所有城區、小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形成社區“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

隨着全國多地陸續發佈“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一幅養老服務藍圖徐徐展開。業內專家表示,全國各地積極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但國內尚未出現成熟且得到各方認可的模式。實現老有所養,仍任重道遠。

銀髮浪潮湧來,如何優化養老產業、構建科學養老服務體系?

各地積極探索養老模式

2000年,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20年中,這一進程在不斷加快。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2.6億。民政部預測,“十四五”時期,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5—10年後,全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進入中高齡,將迎來一撥養老照護的浪潮,養老服務將接受更大的挑戰和考驗。

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當前,全國多地積極摸索符合國情、適應當地需求的養老新模式。8月13日,上海市民政“十四五”規劃發佈,提出進一步加大養老服務供給。包括到2025年“護理型牀位佔比”要由2020年的32%提高到60%;“老年認知障礙照護牀位”由2020年的5000張提高到15000張;新增“重殘養護牀位”2000張等。

幾乎同時,杭州市也發佈了養老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明確提到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時間銀行”,並建立標準統一規範、全域通存通兑的長效服務體系。據瞭解,在這種模式下,時間成為統一的“貨幣”,可以存儲、兑換,獲得方式就是申請成為養老服務志願者,為高齡、獨居或者特別需求人羣提供志願服務。志願服務的時間可以儲蓄到“時間銀行”,等自己年老需要幫助的時候,再從“時間銀行”支取時間兑換服務。

雲南省則在其民政事業“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中提出,推進建設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在全省所有街道至少建成1個具備綜合功能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達到90%以上;此外,以助餐為突破口,在城市社區全面啓動建設新時代“老年幸福食堂”,為老年人居家養老提供營養均衡的膳食服務。

山東、江蘇等地也相繼發佈了“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各省市所制定的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都是在“十四五”整體規劃的基礎上,再根據各地條件進行創新和完善。”在養老服務產業工作多年的段明告訴記者,“目前,地方上正在或即將實施的新一輪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基本進一步明確了基本養老服務保障的內容,並建立了基本養老服務財政投入機制。”

我國處於中度老齡化邊緣

市場龐大但短板明顯

養老需求不斷擴大,養老產業前景光明。

根據國際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比7%—14%為輕度老齡化,14%—20%為中度老齡化,21%—40%為重度老齡化。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是13.5%。這意味着,中國已經處於中度老齡化的邊緣。

近年來,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下,大批資本紛紛湧入養老產業。記者通過企查查瞭解到,近十年養老相關企業註冊量逐年攀升,2016年首次突破2萬家,2018年首次突破3萬家,2020年註冊量達到4.83萬家,同比增長19%。

“雖然各路資本都開始涉足養老產業,但真正做得好的仍是少數,多數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劉維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雖然現有的相關政策有很多,但有些政策並不協調統一且操作性差;另一方面,政策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市場,但落地難、運營難,大多數資本仍在用原有的思維運作養老產業,導致很難做好。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養老模式和產業仍存在短板。此前,在中國較為推崇的是“9064”和“9073”養老模式,即其中90%居家養老,6%或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剩下的4%或3%則由機構代為照顧養老。一般情況下,健康狀況較好的老人適合居家養老;另一部分年齡更大、身體不太好的老人需要工作人員照顧,可選社區養老;還有一小部分老人,身體較差,長期沒有人照顧,適合機構養老。

然而在推廣多年後,居家、社區、機構三種養老模式在國內並沒有得到有效融合。此前,青島市副市長欒新在探討迎接老齡化社會問題時曾指出,機構養老已經遇到了瓶頸,空牀率甚至接近一半。以青島為例,“十三五”期間,青島市養老機構數量由196家增加至264家,養老總牀位由5.2萬張增加至6.8萬張。然而,青島市以往將興辦養老機構、發展機構養老作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攻方向,機構牀位增加了很多,可入住率始終不高。

此外,養老資源分佈不均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段明表示,由於經濟實力和老年人數量不同,各省養老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一直存在,直觀體現在養老牀位數量方面。據統計,浙江、內蒙古、江蘇、湖北、安徽、北京、廣東、貴州、甘肅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牀位數超全國平均水平,而云南、新疆、海南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牀位數較少。

如何構建科學養老服務體系

結合未來我國在養老方面的需求來看,我國養老及其相關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值得深入挖掘。

究竟什麼樣的養老服務體系才是最符合中國國情、最能滿足人民需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所倡導的是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在劉維林看來,從市場角度出發,能夠滿足老年人需求、得到其認可且能產生社會經濟效益的模式才是相對穩定的養老模式。

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養老產業不僅有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如何引導更多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將養老產業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政策提出來,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劉維林認為,多數社會資本都是跨界而來,如地產企業興辦養老機構、酒店業改做高端養老公寓、健康服務機構做康護院、旅遊類企業搞旅居康養、科技企業來做智慧養老、金融機構佈局養老金融,物業公司則通過與養老公司、醫藥公司合作推出新養老子品牌建立養老中心的方式進入養老領域等等。

“資本只看到了市場紅利,但忽略了養老產業自身的發展現狀及規律。中國老齡化有一大特點是‘未富先老’,市場上不乏高大上的養老機構,但真正能承擔得起的老年人又有多少?”劉維林指出,要想發展好養老產業,其模式一定要具備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以及品牌化,否則無法帶給老年人較好的體驗,也就無法將目標客户羣體“黏住”。

在應對老齡化方面,歐美國家的經驗對我國也有借鑑意義。如美國的CCRC模式,即一種複合式的老年社區,通過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護、介助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和服務,使老年人在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變化時,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繼續居住,並獲得與身體狀況相對應的照料服務。這意味着低能、半失能、失能老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養老服務,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身體狀況、需求的養老服務,着眼於全生命週期、全齡人羣。

但劉維林也強調,儘管國外的發展模式已相對成熟,但引入中國時仍應考慮實際國情,避免“水土不服”的現象。

談及養老資源不均衡問題,段明表示可以通過地區之間的聯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老齡人口和資源分佈不均導致的養老壓力。

實際上,2019年開始,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40個城市以及上海16個區開展了區域養老一體化試點合作工作。2020年底,上海發佈了首批長三角異地養老機構名單,包括江蘇蘇州、無錫等20個城市的57家養老機構,為長三角老年人跨區養老提供了選擇。

“這樣一來,上海可以將管理方面的經驗輸送到浙江、江蘇、安徽等地,而安徽的剩餘的勞動力可以輸送到上海、浙江、江蘇,以此實現互補。”段明説。

中國老齡協會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則建議,從供給側要抓好落實,深化養老托育等領域“放管服”改革,切實解決用地難、用工難、融資難、營利難等老大難問題,推出更多優惠支持和監管政策,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營商環境;從需求側要做好牽引,比如通過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升養老服務補貼水平、探索實施育兒假等,拉動龐大的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記者:張亞欣

來源:中國城市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7 字。

轉載請註明: 銀髮浪潮湧來,如何優化養老產業、構建科學養老服務體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