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人是羣居動物,每個人身後都有一張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而這網的核心是親緣關係。所以,我們有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和其他親戚。但是,隨着慢慢長大,我們會發現,圍在我們身邊的親緣網也會要麼變得薄弱,要麼變得堅不可摧。就比如夫妻和兄弟姐妹,關係就是變化的。
所以,就有很多人會問,到底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親?對此,心理學家的答案很統一,要教給孩子。
各種親密關係的建立,都是為了適應周圍環境
人類進化史表明,人類各種親密關係的建立,都是為了適應周圍環境。從一開始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為適應自然以血緣為聯繫組成一個“家”,到如今人們認準血緣關係,“混得好”時孝敬父母、提攜兄弟姐妹和其他親戚,這就説明最開始與我們最親的人,就是最長與我們接觸的親人,所以一開始肯定是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最親。
但是,也會有人發現,兄弟姐妹之間也會存在爾虞我詐、相互詆譭、無理掠奪。所以,很多人也會説,血緣關係也不能完全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尤其是,當我們各自成家之後,隨着長時間與配偶相處、交流,最親的人慢慢會變成“枕邊人”。
而心理學家萊文格和斯諾克提出的“互賴模型”(即人際關係的相互依賴模型),就是對這種情況的最好解釋。他們一致認為,人若形成親密關係,主要靠長時間的頻繁互動和較大的相互影響力。所以,當我們成年後,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組建自己的小家後,與配偶相處最多,彼此的交流、溝通、陪伴就會更多,我們對兄弟姐妹的依賴便會降低,自然慢慢地夫妻關係就會比兄弟姐妹的關係更親密。
兄弟姐妹間親不親,也看各人,懂得維繫關係的人更“幸福”
雖然,我們與配偶之間的依賴性更強,與兄弟姐妹之間的依賴關係會慢慢減弱,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要徹底疏離。這也是為人父母,要講給孩子聽的道理。因為,我們除了“互賴”,還要懂得“親情”的重要性。一個人只想着生存和利益,而忽視親情,那麼無疑會變得自私、冷漠。就像如今的社會,手足之間關係緊張,年輕人親情觀淡薄,其實都跟太現實有關係。
想法現實雖然會讓我們獲得很多利益,但親情會讓我們內心很温暖。尤其是現在每個家庭裏孩子不多,不是獨生子就是兩個孩子,如果孩子長大就忽視親情,那麼一旦夫妻關係破裂,一旦遇到打擊,或者只是想單純地找人談談心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很可悲,身邊連個親密的人都沒有。
所以,兄弟姐妹間親不親,也看個人,懂得維繫關係的人更“幸福”。比如,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們多聯繫、常聚聚,也讓下一代多走動走動。因為多溝通多聯繫,才能維繫親密。當然,兄弟姐妹之間從親密到疏離,也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如果實在合不來,也不用勉強捆綁在一起。
家長們,你會教育孩子珍惜手足情嗎?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髮育,都能在這裏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