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家中有孩子的家長都會比較頭疼與孩子的相處。因為孩子在日常中情緒會不穩定,也許想到什麼難過的事情就會大哭起來。
如果家長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那麼孩子們通常就會用情緒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所以在與孩子相處過程當中,如何適當合理的去應對他們的情緒,也是一件很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地方。
最近在網上有一段視頻火了起來,視頻當中是一位三歲左右的小女孩和她的媽媽在小區內散步。
可能是受到了委屈,小女孩走着走着突然站住了,眼眶裏迅速噙滿了淚水。
也許是媽媽習慣了孩子的這副模樣,完全不搭理孩子。
可是這位寶寶並沒有因此罷休,反而改變了一副模樣,從一開始的楚楚可憐變的咬牙切齒,對着媽媽生氣。
還在他媽媽,看到女兒變成這副樣子,馬上轉變了態度,跑過來哄着孩子。
孩子為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情緒波動如此之大呢?
1.意願沒有達成
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並沒有一個獨立的三觀,和一個明確的判斷意識。
他們只是依着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來做自己的事情,在這些時候通常都需要家長們,來糾正他們的行為,通過教育他們來給他們塑造一個完整的,合理的三觀。
但是這樣的話就會違揹他們本身的想法,使他們的意願無法達成,所以他們只能通過情緒的轉變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2.受傷
孩子在小的時候,並不知道哪些行為和事物會對自身造成傷害。
所以當它們依據自身的喜好和意願,來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很容易對自身造成一些傷害。那這個時候孩子們只會用哭泣來表達。
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會因為各樣的事情,讓情緒變的不穩定,那麼這個時候家長們應當怎樣應對?
1.“冷眼旁觀”
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宣泄,只是希望家長能夠因此達成自己的意願。他們把自身的情緒當成一種要挾的籌碼,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家長心軟。
所以當發生這種狀況的時候,家長們應當“冷眼旁觀”,可以站在一旁防止孩子受到傷害,但是絕對不可以馬上去安撫孩子,並且答應他們所提出的條件。
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覺得,他們的這種方式是有效的、可行的,等到以後再次發生家長不會答應自己所提出的要求的時候,他們便會故伎重施,再次用這種方法來要挾家長。
2.合理的安慰
如果孩子確實受到了傷害,這時候我就需要家長們來給予孩子充足的安慰和温暖。
一個孩子在受傷之後,內心是處於一種無助和委屈的狀態,如果這個時候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安慰和温暖,那麼長此以往下去,孩子的心理成長會出現問題。
所以家長應當給予孩子温暖。
3.充足的交流
還是在發生情緒宣泄之後,家長們應當與孩子進行充足的交流,瞭解事情的起、經過和結果,並且和孩子一起分析這件事情。
通過解析事情來教育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合理的三觀,告訴他們是非對錯。
並且讓孩子知道,在今後遇到此類事情,應當怎樣去處理和麪對,而不是隻是一味地通過情緒來表達自身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