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咖啡,書依然是靈魂

在書香與咖啡香相融,咖啡經營成為上海新開書店的標配,書店咖啡經營空間的平均面積相當於一家中小型咖啡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圖書銷售和服務仍是主流。

在上海咖啡文化周開幕前夕,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發布了《2021年上海主要實體書店咖啡經營項目調研報告》, 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對上海主要實體書店咖啡經營連續跟蹤調研,最終確定97家書店作為調研對象。這些實體書店咖啡經營場地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平均為230平方米。超過100平方米有76家,佔總數的78%,咖啡經營面積平均值上相當於一家中小型咖啡館。調查顯示,隨着書店咖啡經營空間增加,從銷售數據來看,圖書銷售佔比整體仍然較高。以西西弗書店為例,圖書陳列場地佔比80%,咖啡館佔比15%,文創產品佔比5%。西西弗書店接受調研時説,西西弗開了很多連鎖門店,這個比例是恆定不變的。書店經營是一種綜合業態,但書是核心內容,這是書店吸引文化消費的靈魂所在。

書店+咖啡,書依然是靈魂

圖説:光的空間新華書店 官方圖

上海的咖啡文化由來已久。1843年上海開埠後,西方生活方式迅速流入上海。上海最早出現的經營咖啡的書店,是1929年10月由周全平、謝澹如在老西門中華路1420號的西門書店,書店由兩層組成,底層是書店。1930年2月2日,書店二樓附設了咖啡座,這個咖啡座的“火車座”(現在的“上島咖啡”還有這種設施)是從四川北路一家文藝茶座中借來的,牆面上懸掛着十多幅俄羅斯文學家肖像真跡。19世紀末的老上海咖啡館只服務於外僑,經過一百餘年的發展,咖啡館成為上海灘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1998年12月30日上海書城開業,在臨近福州路湖北路的一層曾引進台灣馬可孛羅麪包公司開設兼有面包、簡餐、咖啡的空間,多年後馬可孛羅撤退,星巴克登場二樓,書城的多個層面擺放着自動咖啡機……

書店+咖啡,書依然是靈魂

圖説:西西弗書店 官方圖

受訪的97家書店中,上海老牌實體書店經營咖啡的門店不多,如上海新華書店有4家門店經營咖啡。近十年開業的本地實體書店均十分重視咖啡經營,如鍾書閣第一家店泰晤士店2013年開業後,自營咖啡品牌“金字塔咖啡”成為每家鍾書閣的標配,2021年該品牌改為“書痴咖啡”;創立於2016年的大隱書局有6家店經營“大隱書局”品牌咖啡,近期開張的2家店則引進英國老牌costa咖啡;光的空間新華書店2017年12月開業後,培育了自己的咖啡品牌CAFÉ;2017年開業的百新書局繽谷店自營品牌是“寫茶WRITEA”;2019年開業的中版書房自有咖啡品牌是“ISBN CAFE”……咖啡經營已成為新開書店的主營業務之一。

書店+咖啡,書依然是靈魂

圖説:言幾又咖啡 官方圖

近十年來,多家全國連鎖書店進入上海,以書店+咖啡+體驗+生活方式+第三空間等多種業態綜合經營,讀者定位更加年輕化,自營咖啡品牌相對較為成熟,已經成為書店多元經營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如西西弗書店的“矢量咖啡”、大眾書局的“紙品咖啡”、言幾又書店的“言幾又咖啡”、建投書局的“傳記咖啡”、衡山·和集的“The Mix-Place咖啡”等。

當下,咖啡已然成為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書店+咖啡的結合可以讓書店的書卷氣中有一絲“煙火氣”,使書店變得有“温度”,延長讀者在書店的停留時間,增加讀者發現書、與書相遇、與人相遇的機會;在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的統計中,上海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新開的書店中,有咖啡經營的書店佔84%。書店+咖啡,使得書店的存在價值變得多元,生存空間延伸,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賦能上多了一種功能,營造了一種“第三空間”的社交價值,是書房的延伸,有着圖書館的氛圍、咖啡館的格調,成為城市“慢生活”的寫照。(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4 字。

轉載請註明: 書店+咖啡,書依然是靈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