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雨馨
近段時間,幾場網絡口水仗引發廣泛關注。前有遊客在景區坐滑竿上山被罵“踐踏他人尊嚴”,後有建築工人午餐以米飯配辣醬引發“生活實苦vs口味偏好”之爭,緊接着各方又因所謂“新版紅綠燈”吵成了一鍋粥,結果卻鬧了個大烏龍……一言不合就開槓,三句不到就開撕,事實隔天就反轉,一幕幕荒誕戲碼,攪得網絡烏煙瘴氣。
不知何時起,每有社會熱點、公共議題出現,網絡評論區總會不分青紅皂白,聽取“罵聲一片”。有媒體還注意到一個怪現象,不少網友在現實生活中大多彬彬有禮,可一旦上了網就不會好好説話了。有的暴躁易怒,明明是公共討論、交流觀點,卻第一時間將其轉化為人身攻擊;有的情緒綁架,發言既不關注事實、也不就事論事,動輒上綱上線、道德審判;有的偏執極端,判斷事物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好像不如此便不足以表明自己“有立場”“有觀點”……
情緒先行、理性缺位、共識難求,種種亂象促人深省:如今的網絡空間為何越來越容不下理性討論了?這裏頭,固然有網民素質參差不齊、網絡匿名性放大“人性之惡”等多種因素,但“流量至上”的推波助瀾,也是繞不開的一條。在“眼球經濟”的邏輯下,不偏不倚、平和理性的發言鮮有人傾聽,而逢題必撕、逮事就罵的操作,卻能分分鐘引流無數,成為拉昇粉絲量、曝光度、注意力的爆點。斷章取義、激發戾氣,對於這些攪弄風雲的拙劣把戲,一些平台出於利益考量也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來二去,輿論風氣也就步步陷入極端化、情緒化、劣質化了。
“互聯互通,讓生活更美好。”猶記網絡興起之初,我們欣喜於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全新時代。開放的意見場裏,各路網友暢所欲言,不同觀點碰撞交鋒,“百家爭鳴”間,確實碰撞出不少真知灼見,立足理性的“頭腦風暴”,也成為集納民意、增益治理的推動器。但不得不説,今天,“理想網絡”的樣子早已斑駁難辨。偏激言論、以訛傳訛、謾罵互撕無處不在,不僅帶偏了真正的輿論關注點,也猶如“温水煮青蛙”一般不斷鈍化羣體思考力,拉低着公共理性的水平線。誠如網友所言,這方曾經連接萬千世界的屏幕方寸,正在讓我們的視野狹窄、生活焦慮,這顯然與網絡初心背道而馳,更絕非廣大網民之福。
亂象頻仍,呼喚治理。與之同時,網絡空間的風氣如何,影響着每一個人,也依靠着每一個人。信息爆炸,真假混雜,點擊發送鍵之前就應思忖再三。一事當前,立場各異,就應“有話好好説”,而非情緒先行輕易置評、口無遮攔喊打喊殺。用好“開麥”的權利,恪守理性的底線,體現的是文明素養,避免的是相互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