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到2023年,46個重點城市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推動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試驗區深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鼓勵具備條件的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建成與生活垃圾清運量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建制鎮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收運能力並向農村地區延伸。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正由點到面逐步鋪開,成效初顯。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就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做出安排。
近段時間以來,關於垃圾分類的話題熱度持續上升。7月,上海市垃圾分類交出週年答卷;8月,北京市迎來垃圾分類季考。而根據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46個重點城市到2020年底前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限期將至,多個城市垃圾分類立法近期相繼實施或即將迎來落地。
“好習慣”也是“新時尚”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2018年,200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1億多噸,產生量前10位的城市貢獻了6256萬噸。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大的城市是上海,其次是北京、廣州、重慶和成都。
垃圾分類,大城市要先行先試。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一年來,上海市垃圾分類成效顯著。今年6月,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清運總量96.86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實現了“三增一減”: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噸/日,增長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噸/日,增長11.2倍;濕垃圾分出量9632.1噸/日,增長38.5%;幹垃圾處置量15518.2噸/日,下降19.8%。
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上海居民正養成自覺分類的習慣。上海市2020年上半年垃圾分類實效測評結果顯示,居住區分類達標率從條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90%。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志願者完全撤守後,三分之二的小區依然能夠堅持做好破袋投放、自覺分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鄧建平表示,上海垃圾分類工作已經步入法治化、常態化、規範化軌道。
今年5月,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3個月來,北京市垃圾分類體現出家庭廚餘分出數量大幅提升、廚餘垃圾分出質量逐步提升、桶站設置達標率進一步提升、其他垃圾清運量明顯下降等“六升兩降”的成效。數據顯示,今年7月,北京市家庭廚餘垃圾日均分出量達1764噸,較4月下旬的日均309噸增長470%;較5月份的日均740噸增長137%;特別是7月下旬日均達2093噸,首次突破2000噸等級。
對於北京垃圾分類的成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評價説:“問題導向,重點突破。雖不平衡,且不充分,尚未完成碎片化到精細化、短期性到長效性的過渡,但進步實實在在。”
“動腦筋”同時“動真格”
為推動垃圾分類,各地開動腦筋,結合實際,想出了不少實招妙招。比如編制順口溜、短視頻引導居民巧記垃圾分類類別,發佈垃圾分類“紅黑榜”,實施垃圾分類積分兑換生活用品制度等。
“互聯網+”讓垃圾分類更智能。在山東,全省首座AI智能化垃圾分類投放設備在青島市市南區香港中路街道投入使用。該設備通過人臉識別驗證用户身份,可自助交投、自動稱重,實時給予居民相應積分並轉入居民綠色賬户;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推出“生活垃圾怎麼分”小程序,為市民提供垃圾分類查詢途徑;北京市城管委推出“垃圾分類寶典”小程序,輸入垃圾名稱或拍照上傳圖片即可查詢垃圾類別……
從倡導分類到強制分類,各地針對垃圾分類的執法也在“動真格”。從北京市的情況看,截至7月31日,立案查處生活垃圾分類違法行為6990起,其中對羣眾舉報集中、違法行為嚴重的99起生活垃圾混裝混運違法行為立案查處,對個人違法行為查處3323起。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副局長温天武表示,從已立案查處的個人違法行為看,發生問題的區域仍然主要集中在居民小區及周邊道路。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生活垃圾分類意識還不夠強,仍有個別居民圖方便、嫌麻煩。
2017年3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到2020年底,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的城區範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首批重點城市共有46個。“垃圾分類制度要以法治為基礎,這46個重點城市是國內比較有影響、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依法推動垃圾分類非常重要。”劉建國説。
“考期”將至,各地正加快垃圾分類立法步伐,多地已明確實施時間。目前,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已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有關管理條例。在今年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每個月都會有城市立法落地:10月1日,《長沙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泰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12月1日,《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從2021年1月1日起,《河北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焦作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等也將分別實施。多地在條例中明確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並將其與單位或個人的徵信掛鈎。
補短板還要抓落實
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鋪開,成效初顯。但是,當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仍存在短板和弱項,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轉運體系仍不健全,焚燒處理佔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比重依舊偏低。
《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要求,到2023年,46個重點城市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推動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試驗區深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鼓勵具備條件的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建成與生活垃圾清運量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建制鎮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收運能力並向農村地區延伸。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要對現有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短板弱項進行摸查,梳理設施建設需求,明確建設目標和建設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各項目標責任。“《實施方案》突出了因地制宜的特點,引導各地構建完善的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劉建國表示。比如,焚燒處理是減少填埋、節約土地、控制污染必不可少的方式,《實施方案》要求大力提升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的地區,要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適度超前建設與生活垃圾清運量相適應的焚燒處理設施,到2023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鼓勵跨區域統籌建設焚燒處理設施。
劉建國表示,“因地制宜”還體現在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上。《實施方案》要求,已出台生活垃圾分類法規並對廚餘垃圾分類處理提出明確要求的地區,要根據廚餘垃圾分類收集情況,按照科學評估、適度超前原則,穩步推進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尚未出台垃圾分類法規的地區,以及廚餘垃圾資源化缺乏消納途徑的地區,廚餘垃圾可納入現有焚燒設施統籌處理。
“這意味着末端設施的佈局與結構要因地制宜,從而倒逼分類方法與標準因地制宜。”劉建國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熊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