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人口,無紅利”
經濟日報記者 施普皓
2020年末,印度國內人口達到13.8億人,不僅穩居世界人口數第二名,與中國在人口上的差距更是在逐步縮小。近十年來,印度人口增長速度依舊居高不下,平均年增長率為1.11%,每年淨增1500萬以上的人口。根據聯合國此前發佈的《世界人口展望》,大約在2027年印度人口就會超過中國人口,一些西方的人口專家甚至認為印度可能在2025年趕超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人口基數大,往往意味着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能夠享受到較好的人口紅利。然而在印度,“人口紅利”一詞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甚至有一些人認為所謂印度的“人口紅利”就是個偽命題。印度並沒能像歷史上的日本、韓國一樣,搭上人口紅利的便車讓國家經濟騰飛起來,反而被貧富不均、失業嚴重等問題深深困擾。
印度“有人口,無紅利”現象背後的原因很複雜,概括而言就是男女地位有別、教育資源不均等諸多因素造成了本國人口素質問題,人口增長中有相當一部分無法轉化成勞動力增長,能夠構成勞動力的人口中也有近一半因受教育水平低,只能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推動微乎其微。
高速增長的人口對於印度而言不是什麼好事,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數十年來,印度歷屆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時至今日印度人口仍在“野蠻生長”。其實,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政治角度來看,人口控制對於印度而言,着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現如今,印度年糧食產量在3億噸左右,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略高於200公斤,遠低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然而,印度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程度不高,並沒有將工業化的成果應用於農業發展。於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印度民眾普遍選擇多生孩子。農業科技尚未迎來變革,糧食產量無法實現飛躍,產量提高的速度自然比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最後的結果就是人均糧食反而越來越少,糧食增產問題陷入惡性循環,人口增長也難以控制。
實際上,自1952年起,印度就提出了人口控制計劃,甚至中央政府還在各邦設立了專門委員會,然而道路可謂坎坷之極。“政令不出新德里”,人口控制的政策到地方上並沒有得到強有力的執行,各邦人口增長沒有得到有效遏制。1975年,當時的印度總理英吉拉·甘地決定實施強制性節育,共完成絕育手術800多萬次,卻引發民眾強烈不滿,這也成為她之後下台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了歷史教訓,“節育”可以説是所有印度政黨的禁區,各黨派為了討好選民紛紛選擇鼓勵生育,現任總理莫迪所在的人民黨在提倡生育一事上更是十分積極。由此,印度人口的增長局面難以扭轉。
印度教的種姓制度讓許多文化觀念在民眾中殘留,許多人難以接受生育控制這一理念,這確實是不可忽視的歷史因素,但當前印度人口控制難上加難,更多是由印度社會各個領域管理失序的現狀所導致的。目前,印度要想將國內龐大的人口數量真正轉化為人口紅利,推動國內經濟社會朝着更高水平發展,恐怕並不容易。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