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康黨委系統醫務專家口述歷史26丨 我在援助索馬里醫療隊的歲月

申康黨委系統醫務專家口述歷史26丨 我在援助索馬里醫療隊的歲月

【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

為回顧黨的百年曆程中上海醫療衞生事業發展,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和文匯報聯合開設“申康黨委系統醫務專家口述歷史”專欄,進一步挖掘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展現一代代醫務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賡續光榮傳統,踐行醫者使命,鋭意進取、砥礪前行的精神風貌,繪就一幅幅黨旗在市級醫院一線高高飄揚的動人畫卷。

口述人:陳秀玉,上海市兒童醫院原黨總支副書記、心血管科主任

1965年,中國政府與索馬里政府簽訂了援索計劃,派醫療隊赴索馬里是計劃其中之一。我有幸在“中國援索馬里醫療隊”工作和生活了兩年多。儘管近50年過去了,但這段經歷依然歷歷在目、終生難忘。

對祖國的承諾是我們堅守的信念

我們醫療隊到達索馬里時,索馬里剛獨立不久,戰後百業待興,又遇上自然災害,老百姓貧病交加,傳染病和寄生蟲病肆虐橫行。

我被分配在索馬里摩加迪沙市的馬蒂諾醫院工作,那裏設施簡陋、缺醫少藥。我負責兒科病區,也是這家醫院唯一的一位兒科醫生。兒科病區有10張牀位,每天的工作除病房查房外,還要看門診約60-70人次,同時也要負責夜急診危重病人的接診工作。每週半天去牧區巡迴醫療一次。

面對瘧疾、貧血、痢疾等長期困擾當地人的疾病,醫療隊免費提供了大量醫療設置和藥品等。不久,在當地醫護人員配合下,中國醫療隊順利地開展內、外、兒、婦各項醫療業務。我依靠在上海市兒童醫院打下的紮實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操作“三基”基礎,完成了當地從未開展的兒科靜脈穿刺等治療,我還曾搶救過一個因腹瀉引起脱水休克的危重患兒,被當時的索馬里報紙廣為報道宣傳。

儘管來之前已經做了充足的思想準備,但是初到索馬里,當地條件之艱苦還是讓我們始料未及。首先就是氣候炎熱,索馬里大部分陸地是沙漠,氣候非常乾燥炎熱,白天地面温度經常達到四五十攝氏度。其次是當地淡水資源奇缺,醫療隊的日常用水要靠援索的中國水文隊幫助打井解決。沒有蔬菜,醫療隊平時要吃的菜全靠國內空運,一天只能吃到一個西紅柿。偶爾從國內運來一個冬瓜,大家不捨得吃,每天只吃一點,一個冬瓜居然可以吃上一星期。

比生活困難更難的是通信不便。現在即便相隔萬里也能通過手機、微信聯絡。而在當年,與家人聯繫只能靠通信。“家書抵萬金”,一封信從寄出到家中往往要一個多月。每個月會有信使把國內的信件帶給我們,我們當天就要趕緊寫好回信交給他帶回國,不然就要錯過整整一個月。

在陌生而艱苦的環境下,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為了祖國的承諾援助索馬里,就是我們堅守的信念。就是這個信念,我和其他醫療隊員都堅持了下來。為便於開展工作,我們還向曾在中國紡織大學進修的當地三名大學生學習索馬里當地語言,以便和當地人交流。

“中國醫生”受到世界尊敬

中國醫療隊的精湛醫術和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精神,贏得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賞。在索馬里的重大節日活動中,如國慶節、過梆節等,我們中國醫療隊都以貴賓的身份受邀參加,報紙上經常報道。我們醫療隊所到之處,人們都豎起大拇指,親切地稱我們是索馬里的好兄弟。

兩年在索馬里醫療隊工作,我作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同時也鍛鍊了我的獨立工作能力,豐富了我的政治閲歷,接受了一次生動的國際主義教育,體現了我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力。我們中國人民不但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同時也要為世界人民作奉獻,彰顯人道主義關懷。

我看到過一篇報道,從1963年至2019年,中國援外醫療隊先後遠赴亞、非、拉、歐和大洋洲的71個國家,不畏艱苦、甘於奉獻,其中約2000多人次獲得受援國政府頒發的總統勳章等各種國家級榮譽。

2020年,在新冠肺炎全球疫情蔓延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援外醫療隊員們毅然踏上征程,與非洲同行並肩作戰、抗擊疫情,成為最美逆行者、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中國援外醫療隊甘於奉獻,增進了我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民心相通、民意相融,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傳承着“大愛無疆”的人文情懷。

能為患兒痊癒做些努力是我一生幸福

我從大學畢業進入上海市兒童醫院後,一直在內科工作,曾參加蘇祖斐教授主編的《實用兒童營養學》,楊思源教授主編《小兒心臟病學》(第二版)以及《0-6歲育兒手冊》的編寫,從索馬里凱旋迴國後,我就投身於小兒心血管事業,立志解除孩子們的“心病”。

1977年,為打造兒童醫院特色專科,當時的醫院內科建立專科門診規範化制度,成立不同專科組,我和醫院最早的心血管專家吳明漪教授等四人組成小兒心血管組。

醫院從內科、麻醉科、放射科、心電圖等科室抽調了15位醫生護士,去上海市胸科醫院進修。兩年後回院,開始籌建心內科和心外科,並且開展心導管術、左心造影術等,並且開設了心血管專科門診,每週兩次。心內科起家的家底非常簡陋,但是我和同事們因陋就簡,克服重重困難,成立了心導管和心血管造影室,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放射科合作,通過快速人工換片,完成對一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心血管造影,為外科進行手術提供瞭解剖學診斷及血液動力學的測定。

1985年12月,受國家衞生部項目辦委託,由國際兒童基金會資助,上海市兒童醫院承辦“全國小兒心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學習班,提高了國內醫療機構對小兒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技術的認識,對推動小兒心臟介入治療在全國各地的推廣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新生兒的“生死搶救”。這是一名出生僅24天的女嬰,來院的時候全身青紫,經過全面檢查確診患有罕見先天性心臟病“完全性大動脈錯位”,必須及時手術,否則生命危在旦夕。經過檢查,我們為這名女嬰做了“房間隔球囊撐開術”,手術大獲成功,孩子的缺氧狀況得到很大緩解,還在術中時皮膚就由青紫轉為紅潤。這是國內首例此類手術。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上海市兒童醫院心內科還參與了多位爆發性心肌炎患兒的搶救。我至今還記得其中一位來華旅遊的日本女孩,開始因為肚子疼,在外院診斷為腹瀉,但很快家長髮現孩子面色慘白,轉到兒童醫院後,孩子精神萎靡、肢體冰涼、心跳微弱,經檢查確診為極為兇險的爆發性心肌炎,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起先,家長並不信任中國的醫療條件,甚至還想包機回日本治療,但病情兇險,無論是時間還是孩子的身體狀況都不允許再經歷長途跋涉。在全科室通力合作下,我們啓用了臨時起搏器,孩子最終搶救成功,經過一個月的住院治療,終於痊癒出院。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的小兒心血管疾病診治發展歷程,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能為患兒痊癒做了些努力。

(張鵬  整理)



  作者:陳秀玉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唐聞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37 字。

轉載請註明: 申康黨委系統醫務專家口述歷史26丨 我在援助索馬里醫療隊的歲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