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披露內情:當年謠言四起時,三峽大壩“裂縫危機”這樣成功化解

4月20日,一艘滿載貨物的集裝箱運輸船駛過三峽大壩下游樂天溪水域。

三峽北線船閘自3月16日啓動計劃性停航檢修,歷時35天,圓滿完成檢修任務,按時恢復通航。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長江設計院總工程師王小毛在他武漢的辦公室裏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回顧國之重器——三峽工程的建設經過,他感慨萬千:“興建三峽工程的整個過程,走的就是一條自立自強的創新之路。”

規模特別大、難題也特別多

“三峽工程規模特別大,難題也特別多,很多都是世界性的難題。”

1985年,21歲的王小毛從河海大學水工建築專業畢業,加入三峽工程論證建設之中。30多年來,他主持或參與了國內大型水電站建設10餘座之多,三峽工程是他最為自豪和難忘的工程。

“首先,從防洪來講,三峽壩址河段有1000多年的歷史洪水記載,其中1870年發生的最大洪水洪峯流量達98000立方米/秒,(三峽工程)設計採用的校核洪水標準為萬年一遇洪水加大10%,即12.43萬立方米/秒。”王小毛説,這是工程本身要做到的最大防禦洪水能力。

其次是電站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900億千瓦時。第三,船閘年通過能力超過1億噸,由此帶來了樞紐建築物佈置上的困難:攔河大壩泄洪量大、孔口多、泄洪消能結構異常複雜;壩體開孔率高,最大近50%,孔口尺寸大、作用水頭高(深孔設計水頭為85米)、運用頻繁、水位變化大(135米—175米)、結構複雜,在世界上均無先例。

王小毛説,要解決這些世界性的難題,沒有可抄的“作業”,必須自立自強走自主創新之路。

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

2002年前後,“三峽大壩出現了大裂縫”的消息傳出,甚至有媒體宣稱“是人的手掌能伸得進去的裂縫”。一時間,外界各種猜測和質疑鋪天蓋地,謠言四起,矛頭直指三峽工程的質量安全問題。

當時,作為三峽工程技術負責人之一的王小毛,正在三峽工地協助主持三期工程施工詳圖設計。在工程師的眼裏,大壩裂縫是困擾大壩工程技術的關鍵。三峽大壩所出現的裂縫,是一般混凝土大壩的“常見病”,縫寬一般在0.1—0.3毫米,絕非外界傳言的那樣。然而如何能夠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消除謠言,給外界一個滿意的答案,成為擺在三峽工程建設者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我們搞工程的創新,就是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王小毛説,從論證到建設,我們統計了一下,工程本身就有大大小小上百項技術難題,這裏還不包括上下游的材料和設備製造等等,那裏面技術問題就更多了。

“面對這些問題,一定不能迴避,應該從問題去着手製定作戰路線,成立科技攻關團隊。”王小毛説。

面對出現裂縫的成因、危害和發展趨勢,一方面,他們全力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對處理方案、使用材料進行調研,提出適合三峽工程“千年大計”的實施方案,最終成功解決了大壩裂縫問題,化解了危機。

充分體現了我國制度的優越性

經過40年論證、20年建設、12年的試驗性蓄水檢驗後,2020年11月,三峽工程完成了國家的整體竣工驗收,進入正常運行期。

面對這樣一個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通力合作,統籌解決多方面重大問題;全國各地對口支援三峽工程移民工作,有力促進了三峽工程移民安置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近130萬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以實際行動支持三峽工程建設。

王小毛説:“我國先後集結了3000多人的科技隊伍,對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全方位的論證和研究。許多難題都在長時間反覆模擬試驗中被攻克。”

據統計,三峽工程建設形成的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0多項、專利數百項,創造了100多項“世界之最”。“長江三峽樞紐工程”項目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來源:科技日報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0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披露內情:當年謠言四起時,三峽大壩“裂縫危機”這樣成功化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