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難題何解?專家:還需源頭治理、精準治理、長效治理

  央廣網北京8月29日消息(記者張可月)近期,“小龍坎”“蜜雪冰城”“華萊士”“楊國福”“奈雪的茶”“胖哥倆肉蟹煲”等網紅餐飲店鋪相繼踐踏食品安全紅線,引發全社會高度關注。8月26日,市場監管總局發佈今年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餐飲食品、食用農產品、酒類等13類食品抽檢不合格率與2020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其中,餐飲食品上半年抽檢不合格率為6.07%、二季度抽檢不合格率為6.38%。

  食品安全是“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根源何在?監管是否到位?怎樣破解監管難題?央廣網記者獨家專訪多位相關領域專家,請他們解答相關問題。

  多企業接連“翻車” 食品安全問題根源何在?

  市場準入不嚴格,監管手段不充分,法律法規不完善,企業經營不道德等,都成了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導火索。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依紹華表示,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一是食品進入市場入口把控不到位,導致一些問題食品流入市場;二是市場監管不到位,儘管已建立較為健全的監管體系,但是由於製假售假手段層出不窮,並且通過各類非正規渠道銷售食品方式多樣,繞過正規監管體系,埋下食品安全隱患。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澤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是民生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在各方共同治理下,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依然存在很多深層次問題,不是簡單的幾次打擊整治就能解決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非常複雜,是一個整體性的社會問題,不能簡單歸因於企業“黑心”和市場監管部門不作為。“第一,我國整個食品產業鏈的價格體系還沒有完全理順,從最初的糧食收購到食品加工各個環節的價格形成模式非常不一致,往往導致上游價格漲得快,但是下游價格提升乏力,導致下游企業利潤持續降低,開始大量使用添加劑甚至腐敗變質原料等手段獲得利潤;第二,經濟快速發展,很多實踐領先於法律,立法工作相對滯後,相關法律不健全,對很多問題處罰力度不足,有的行業標準甚至為部分企業所操縱;第三,食品加工行業小企業多,甚至存在較大流動性,監管部門信息獲取不充分,導致市場監管和執法難度加大、成本提高。”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當前食品安全監管還未達到立法初衷。“現實生活中,單單依靠嚴厲的處罰打擊食品安全問題,很可能會導致一些企業難以為繼,因而更多時候還是要靠經營者良心經營。但不少企業仍然缺乏法律意識,對自身提供的服務和賣出的食品不夠重視,把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當兒戲。”

  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建立健全監管體制機制,源頭治理、精準治理、長效治理,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依紹華認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食品質量安全監管不到位、生產和流通環節企業自律程度低、新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應用不足、食品安全標準不健全等。

  她表示,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待完善,一是在於食品安全的溯源體系有待完善,儘管商務部已建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但是在成品、半成品食品領域尚未覆蓋,導致一旦發現食品出現質量問題,難以倒查追責;二是在於食品消費監管體系有待完善,具體的食品安全標準、懲治規定有待上升到法律層面;三是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有待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加強對食品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保護力度,提高食品安全事故處罰懲治力度,增加違法成本,讓製假售假相關人員“不敢想”“不敢為”。

  於澤認為,食品監管信息不充分,取證難,執法成本高,市場和法律體系不完善。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成員、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斌認為,食品行業需要監管的主體眾多,監管力量相對有限,“這就要求監管抓住重點,明確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食品安全監管呼喚社會共治

  維護整個食品鏈條的安全,創建更為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應培養社會共治觀念、建立多方參與的機制,集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消費者之合力,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依紹華説,從本質和長遠上來看,企業規範化經營、保證食品安全與消費者利益一致。她建議,一要強化食品生產質量安全檢查和質量監管以及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將監管重心與責任下沉到具體生產質量監管和市場進入環節質量管控。二要通過制定科學的食品檢測標準、建立基層食品檢測機構,形成食品檢測的細緻化網絡,降低食品檢測成本,提高檢測效率。三要充分利用市場競爭加劇與行業轉型升級等條件提升食品行業自律水平,鼓勵企業建立自律協會。四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對平台企業根據自身業務積累的數據進行分析,進而瞭解商品和消費者行為的諸多信息,為市場監管提供更加精準的支撐。

  於澤表示,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完善食品行業高質量市場體系建設,理順價格形成機制,提高生產和流通信息透明度,建全企業信用信息,健全法律和行業標準等綜合性治理。

  陳音江表示,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有關部門堅持日常監管和重點整治相結合,可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進行輿情分析,收集執法線索,鎖定重點監管對象——投訴案例較多的企業。“一旦食品安全問題被查實,相關企業法人和主要負責人應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餐飲行業黑名單,斷其從業後路。”

  李斌説,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首先,有關部門必須嚴格控制市場準入。其次,有關部門要加大全過程動態監管力度,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原則、採取‘飛行檢查’措施、建立‘黑名單公示’制度等,起到指引和威懾作用。再次,從根源上打擊食品安全問題,企業內部解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把問題扼殺在搖籃中,也就無從引發安全爭議了,企業要把培養全員守法意識寫進規章制度裏,寫進骨髓血液裏。最後,利用好包括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消費者投訴建議等外部約束的力量,使得違法違規的企業寸步難行,倒逼行業從他律到自律。打擊違法的同時,也要宣傳褒獎守法,給予一定的優惠和獎勵,讓良幣驅逐劣幣。”

  記者手記

  國家層面對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露頭就打”,嚴格“首問負責制”等制度,支持消費者遇到問題及時舉報、依法維權。相較於早些年,如今的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但隨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只會更高,相關標準應更加嚴謹、規範、細化。

  食品安全監管強烈需要社會共治,對此監管部門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策略,將日常抽檢與重點整治有機結合,呼籲餐飲業正當競爭。企業應全面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文明誠信經營,確保產品質量,推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生態圈;消費者則應自覺學習掌握食品安全知識,提高辨假識假能力,理性消費、健康生活。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4 字。

轉載請註明: 食品安全難題何解?專家:還需源頭治理、精準治理、長效治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