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可測風雲”——氣象大數據告訴你風雲如何測得準

天上有風雲氣象衞星,地上有雷達探測系統……各種氣象探測工具瞄準變幻莫測的風雲,天基、地基、空基一體採集氣象數據,不斷提高數據精細化和時效性為天氣預報服務。海量的氣象數據如何服務於生產生活?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期間,記者走近貴州氣象大數據雲平台“天擎”,探訪氣象大數據應用研究試點成果。

作為中國氣象局確立的全國6個大數據研究試點省之一,貴州自2016年起開展氣象大數據創新應用研究,探索構建防災減災救災決策支持平台,打通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啓用“數算一體”氣象大數據雲平台——“天擎”,讓難以預測和應對的氣象災害逐漸變得可測、可控。

精準防雹,保護“中國天眼”

貴州是我國冰雹災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在黔南州平塘縣,“中國天眼”的安全運行離不開氣象部門的精準預測和提前作業。

2021年4月2日22時,平塘縣數個冰雹防禦炮連續發射216發人雨彈和2枚火箭彈,3個多小時後,平塘縣克度、塘邊等地下起中到大雨,原本可能形成的冰雹得到有效化解。

“這次強對流天氣發生的具體時間、方向和位置在4月1日就已經預測到,隨即通知各個冰雹防禦炮站提前開展作業。”平塘縣氣象局工作人員田桂洪説,2016年至今,氣象部門有效攔截60餘次可能影響“中國天眼”安全運行的強對流天氣。

提前4天預測暴雨,為轉移安置羣眾贏得時間

2020年6月11日至14日,持續的強降雨造成貴州桐梓縣9個鄉鎮28000多人受災,桐梓縣3個監測站日降水量超過100毫米。而早在4天前,該縣氣象局就向相關部門和羣眾發佈了強降水預報和風險提示,為應對該輪強降水、轉移安置羣眾贏得了時間。

“如果不是精準預報,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桐梓縣副縣長李小靜介紹,精準預報結合聞訊而動的“三個叫應”制度,讓桐梓縣及時轉移安置2836名羣眾,保障了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以桐梓縣為試點,貴州省氣象大數據應用開放實驗室打造縣級防災減災救災決策支持平台,接入應急、水文、公安等18個部門的23種行業數據和互聯網數據,逐步完善了暴雨洪澇、森林火險、凝凍災害、地質災害、農業災害、船舶風災等實時在線多維度監測。

無人自動氣象監測站為山地旅遊護航

在貴州,氣象大數據還被應用於旅遊業。地處貴州省銅仁市的梵淨山是武陵山脈主峯,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但2000多米的海拔高差和豐富的立體氣候讓不少遊客望而卻步。有遊客説:“山下熱、山頂冷,沒帶厚衣服上來受不了。”

為解決這一問題,銅仁市氣象局在梵淨山按250米高度間隔安裝了12套無人自動氣象監測站,對不同高度氣壓、氣温、濕度、降水、風向風速以及關鍵景點負氧離子、紫外線強度等要素進行連續動態監測,讓遊客可以在登山之前做好充分準備。

精準預報是氣象人永遠的目標

據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曹曉鍾介紹,天氣預報的準確度與數據量、計算模型等息息相關。天氣預報是核心,氣象探測是基礎,從探測到彙總再到預報,這一過程高度依賴數據。目前,針對温度、氣壓、濕度、風速等要素,氣象探測從小時級採集提高到分鐘級採集,數據分類也越來越細。

“儘管天氣預報無法達到百分之百準確,但精準預報永遠是天氣預報努力的目標。”貴州省氣象台副台長楊靜説,基於大量觀測數據的分析、天氣機理的認識、數值預報模式海量數據的分析應用,結合大數據信息技術手段、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算法,氣象部門正創新發展天氣預報技術,不斷提高天氣預報精準度。

那麼針對局地突發極端天氣的預報,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預報的難度呢?

曹曉鍾認為,中小尺度一直是天氣預報的難點。有的時候突發極端天氣是在幾百米的小尺度內,但氣象部門也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比如針對“中國天眼”的防雹,目前就採取了局地加密預報、加強防範等措施。

(新華社)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3 字。

轉載請註明: “天有可測風雲”——氣象大數據告訴你風雲如何測得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