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9日電 (李京澤)紀念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特別外長會近日在重慶舉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着眼下個三十年,對中國和東盟未來發展提出六條建議,助力雙方關係提質升級。
1991年,中方應邀出席在吉隆坡舉行的第24屆東盟外長會,正式開啓中國和東盟對話進程。30年裏,雙方合作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範。有分析人士指出,疫情之下,中國與東盟各國外長相約重慶進行面對面商討,本身就體現了各方對發展中國—東盟關係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
回首過去,王毅指出,這離不開雙方始終把對方放在對外關係的首要位置;始終以民為本,聚焦務實合作;始終秉持夥伴精神,攜手應對重大挑戰;始終堅持開放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始終以大局為重,把分歧放在適當位置。
展望未來,王毅提出深化抗疫合作、推動經濟復甦、提升關係水平、儘早達成“南海行為準則”、堅持維護多邊主義、共同弘揚亞洲價值等六條建議。受訪專家認為,這六條建議着眼當下,放眼長遠,為中國—東盟關係進入新階段打下基礎。
抗疫、恢復經濟是重中之重
眼下,東南亞地區的疫情形勢仍不容樂觀,抗疫合作仍然是中國和東盟合作重點。今年5月以來,受南亞地區疫情擴散影響,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疫情再度告急。對此,王毅説,我們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盡己所能向東盟國家提供疫苗,回應各國的需求。
“加強疫苗研發、生產、採購、接種、監管合作,打造區域疫苗生產和分配中心,中方提出的一系列具體舉措恰逢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指出,在全球新冠疫苗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中國疫苗已成東盟國家提升接種率、建立免疫屏障的重要依靠。
恢復經濟亦是會議重點。繼去年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後,東盟今年繼續鞏固“領頭羊”地位。如何乘勢實現疫後經濟復甦,王毅指出,要抓住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對此,許利平分析稱,疫情反覆對東盟國家服務業、供應鏈等造成衝擊,大數據、雲計算、5G等新興產業突破物理阻礙,是雙方經濟合作的有利抓手。
妥善管控分歧、應對外部雜音
中國—東盟關係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有分析人士指出,挑戰主要包含兩方面:中國與東盟個別國家的島礁主權爭議以及域外大國對兩者合作的干擾。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郭延軍認為,應對兩大挑戰需要從中國東盟三十年相處之道中找尋經驗,以不變應萬變。
對於鄰居之間難免的磕磕碰碰,王毅指出,中國和東盟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則,建立起多層次溝通對話機制,通過協商妥善處理和管控分歧,保持了友好合作的大方向。郭延軍説,中國和東盟秉持相互尊重、妥善管控分歧這一相處之道,儘早達成“南海行為準則”,或將成為中國東盟有能力、有智慧共同維護好地區和平穩定的一個例證。
除了區域內部分歧,外界的雜音亦時刻考驗着中國和東盟的關係。許利平説,面對域外國家對兩者合作的攻擊、抹黑,而立之年的中國—東盟關係應更加成熟穩重,保持定力,不為所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從來不附有任何政治條件,也不存在任何所謂“陷阱”。雙方合作基於本國國情,聚焦各自發展目標,惠民生、可持續。
堅持多邊主義、弘揚亞洲價值
在受訪專家看來,中國和東盟關係的發展離不開國際環境,同時也應該正向影響世界。這其中,堅持多邊主義、弘揚亞洲價值被視為主要着力點。
繼新年出訪東南亞、4月邀請東盟四國外長“聯袂”訪華後,王毅在中國與東盟互動的外交場合再次倡議堅持多邊主義。郭延軍認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抬頭的當下,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多邊主義的進程,維護了多邊主義權威,對完善全球治理是有益的促進。
對於弘揚亞洲價值,郭延軍指出,中國和東盟互為近鄰,歷史淵源深厚,文化相通相近。雙方根植東方傳統,在文明互鑑中弘揚亞洲價值,或為當前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提供參考。
目前,中國與大多數東盟國家在雙邊層面已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王毅建議,在此基礎上,雙方可探討將中國與東盟的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
“正如過去三十年一樣,中國和東盟堅持合作發展,總結經驗、堅守原則,將關係提升至更高的水平是水到渠成的事。”郭延軍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