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2月18日訊(記者 賴泳源 周浩洋 通訊員 肖宜超)近日,公安機關公佈了哀牢山4名地質調查人員因公殉職原因,系人體失温導致悲劇發生。在此之前,今年5月甘肅白銀的馬拉松比賽,因遭遇極端天氣,21人也因失温遇難。
失温到底是什麼?户外遭遇極端天氣,如何應對失温風險?華聲在線記者採訪湘雅二醫院的心血管內科醫生和省登山協會負責人,教你野外生存指南,以及自救“五步法”,積極應對户外的極端環境和天氣。
(哀牢山脈。地圖截圖)
身體失温,會出現什麼反應?
出現失温狀況,會有什麼跡象?據國家應急指揮廣播消息稱,失温可分為輕度失温和重度失温。輕度失温時,患者體温下降到33~35℃,同時會產生劇烈的寒戰、四肢冰涼、臉色蒼白、嚴重疲勞、語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識控制、呆滯、記憶力減退、情緒改變或者失去理智、脈搏減緩、幻覺等。
重度失温時,患者體温降到32℃以下,並且失去意識,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具體表現為肌肉不再痙攣、脈搏和呼吸速度放慢、體表血液循環大幅度下降、喪失意識等。
户外徒步愛好者謝雨晨,在媒體上分享了在川西徒步遭遇失温的經歷。“路上四天見不到太陽,羽絨服也濕透了。”他説自己渾身發抖,精神越來越恍惚,人也越來越冷,感覺手使不上力,腿也變得很沉重。他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坐到避風處,給自己補充能量,用保温毯把全身包裹起來,才熬過“至暗”時刻。
身體失温,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劉啓明介紹,失温是指人體長期暴露在寒冷環境下,熱量流失大於熱量補給,從而造成人體核心區温度降低,會產生一系列寒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狀,如果熱量一直供應不上,甚至會導致死亡。
不過,天氣寒冷並非是造成失温的唯一原因。“夏天,如果人體長期浸泡水中,也存在失温的可能性。”湖南登山協會副主席範江濤告訴記者,造成失温現象有三大影響因素,分別為温度、風況和潮濕度,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造成人體失温。
“人體失温的可怕之處,在於當事人甚至無法覺察自身已經處於失温狀態。”範江濤説,如果不注意預防,失温往往“悄無聲息就來了”,令人猝不及防。
據中國登山協會登山户外運動事故研究小組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事故數量的增多導致事故類型也越來越多,從迷路、滑墜、被困、高墜、疾病等類型上升到十幾種事故類型,其中就有“失温”這一項。而且,數據顯示,山區下午的天氣變化多端,經常發生雷陣雨、颳風等惡劣天氣,易造成失温等事故。
如果遇到失温,如何自救?
“在眾多失温意外事故案例中,遇難者都是暴露在惡劣環境中引發失温。”劉啓明分享了失温時的保命“五步法”,一旦發現自己有失温風險,第一步“安全轉移”,迅速前往避風地帶。
第二步是“冷麪隔離”,將人體與地面隔絕開來,減少熱量散失;“乾燥處理”,即更換乾衣,保證身體乾燥,有條件的話進入睡袋保温;往下是“核心區域加温”,用熱水袋、發熱貼,對脖子、腋窩、腹股溝等核心區進行加温;最後是“能量注入”,通過高熱量食物獲得產熱所需的能量。
劉啓明還建議,如果遇上寒冷天氣出行,做好相應的防風防護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風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圍脖、防風衣、厚襪子、防風面罩、甚至是風鏡等都是大風寒冷天氣出行的必備物品。“不要讓自己體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過度出汗和疲勞,記得隨時補充身體熱量。”
“不僅户外運動,户外作業也需要注意防範。”湖南登山協會副主席範江濤説,包括地質勘察、農林漁牧等領域,存在大量户外作業人員。他建議作業前要對場所要有了解,做好風險評估,儲備相應的物資,及時應對可能存在的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