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援引美聯社的報道稱,當地時間6月7日,沉默已久的德國鐵娘子、前總理默克爾在德國柏林一家劇院參加活動時接受了德國記者兼作家亞歷山大·奧桑的公開採訪。這是6個月前默克爾離任以來,首次出現在媒體公眾面前,毫無疑問,這次的採訪的重點依舊是目前的俄烏衝突。在採訪中,默克爾為她在任時期實施的對俄、對烏政策進行了辯護,總之一句話,她不會為自己當初的對俄、對烏政策進行道歉。
默克爾可謂是德國曆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位政壇傳奇人物,人們對默克爾時代外交政策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自2014年之後,默克爾作為歐洲的代表頻頻前往莫斯科、索契與普京會晤,其中烏克蘭問題是默克爾訪俄的重點。不過自默克爾卸任三個月後,俄烏衝突爆發。烏克蘭方面對於默克爾曾經的外交政策可謂是非常抱怨,他們稱默克爾對普京實行的是一種“綏靖政策”。而疑點重重、爭議不斷的“布查事件”發生後,澤連斯基甚至公開喊話默克爾與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要求他們來到布查鎮來看一看這悲慘場景,並稱“這就是他們在2008年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後果”。
6月7日默克爾卸任後在公眾面前首秀,向外界傳遞出許多信息。
默克爾稱,不為自己曾經的對俄政策而道歉
默克爾在接受採訪時稱:“我試圖努力避免災難,如果外交不成功,也不會錯,我不認為我現在應該説這是錯誤的,所以我不會道歉。”同時她還稱“它沒有成功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但我現在不怪自己嘗試過。”
默克爾口中所説的就是2015年由她與時任法國總統的奧朗德共同斡旋之下達成的一份“明斯克協議”。這份協議規定,烏克蘭賦予頓巴斯地區兩個州以一定的自治權,而頓巴斯地區自行成立的兩個“共和國”則留在烏克蘭國家內,同時衝突各方陸續將重武器以及進攻性武器撤離前線,並派歐安組織觀察團進行監督停火。從理論上講,這份協議在當時背景下可謂是最佳的協議,但在烏克蘭看來,卻並不這麼認為。烏克蘭始終認為這份協議侵犯了烏克蘭的國家利益,事實上,從“明斯克協議”達成以來,就沒有認真執行過,頓巴斯前線的冷槍冷炮一直從未停止。
默克爾為烏克蘭“爭取了7年時間”
默克爾在談到這份協議時承認它沒有滿足烏克蘭的所有利益,現在也很少有人支持它,並稱談判很糟糕。不過默克爾也稱:“但當時它帶來了平靜,例如,它給了烏克蘭大量的時間—七年,才發展成今天的樣子,如果當時沒有干預,普京可能會在烏克蘭造成巨大的破壞。”
那麼默克爾對自己的辯護有道理嗎?如果從當時的背景看,默克爾的辯護非常有道理。現在所謂的那些經常稱:曾經德法斡旋下的“明斯克協議”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協議完全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做派。
當時烏克蘭為什麼要簽署“明斯克協議”呢,這完全是由當時的戰場局勢所決定的,2015年1月,俄羅斯支持下的頓巴斯民兵將進攻頓巴斯地區的烏克蘭武裝部隊全部包圍在了傑巴利採沃,根據當時的説法,共有烏軍三個精鋭旅被合圍,這些部隊在當時可謂是烏克蘭的精鋭,也幾乎是全部的家當所在,根據事後多方信息的披露,當時波羅申科政府非常驚慌失措,通過默克爾與奧朗德,向普京傳話,希望能夠為被包圍的烏軍放開一個口子,供烏軍撤離。在此背景下,“明斯克協議”正式簽署。
當時烏軍的戰鬥力可謂是非常糟糕,根據此後俄羅斯第一頻道對當時戰場的評估,5個俄軍營級戰術羣外加頓巴斯的民兵武裝就可以輕鬆地殲滅烏軍主力。如果沒有這份“明斯克協議”的話,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相信烏克蘭心裏應該非常清楚。
默克爾所聲稱的給予烏克蘭以七年的準備時間,放在現在來看,也是非常有道理的。2015年之後,除了頓巴斯地區外,烏克蘭國內大體上恢復了平靜,當時的波羅申科政府痛定思痛,重新組建烏克蘭武裝部隊,這些多達20多萬人的武裝部隊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軍事教官指導下,進行了長達8年的培訓,訓練內容完全是按照北約軍隊的標準所進行的,這也就是目前在頓巴斯地區與俄軍進行激烈交戰的部隊,在俄烏衝突爆發初期,西方對烏軍的培訓出了效果,烏軍在戰場上給予俄軍以激烈的抵抗,表現出了與2014年時完全不同的戰力,如果現在烏軍還以2014年時期的戰力抵抗俄軍的話,估計俄烏衝突現在很有可能已經結束。而且在2014年時,烏軍的裝備並沒有如此豪華,類似於標槍、毒刺等都是在2018年之後所提供的。
所以默克爾所説的“給予烏克蘭以7年的準備時間”,如果從今天戰場上的情況看,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這場衝突是完全可以輕易避免的,美國不斷推動“北約東擴”,而烏克蘭在西方國家表現出的“強力支持”這一幻覺下,向着一條原本不可能達到的目標道路上一路狂奔,最終被西方擠到牆角下的俄羅斯被迫奮起反抗,從而釀成了今天的悲劇。
默克爾表示,如果在2008年不阻止烏克蘭“入約”,普京的行動更早
默克爾還強烈捍衞了2008年不讓烏克蘭直接走上加入北約的軌道的決定,而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在4月初抨擊這是一個“誤判”。
北約曾在2008年宣佈一項“成員行動計劃”,這項計劃將在5到10年內將烏克蘭、格魯吉亞帶入聯盟。但最後在法國和德國的強烈反對下,烏克蘭的“入約夢”就此破滅。
默克爾在採訪時,針對這一決定顯示出了一種絕不後悔的態度,她稱“烏克蘭不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個,這是一個非常分裂和由寡頭主導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內部民主穩定的國家。”同時她還表示,2008年北約對烏克蘭開出更強硬的綠燈將導致俄羅斯的行動速度加快,烏克蘭抵抗能力下降。她説:“我非常確定普京不會讓它發生,對他來説,從他的角度來看,這是宣戰……我不分享這些,但我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不得不説,默克爾的判斷非常準確。在俄羅斯看來,烏克蘭不僅僅是自己的鄰國,更是俄羅斯歷史的發祥地。2008年的俄格戰爭爆發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俄羅斯對北約東擴的一次強烈反擊,而對俄羅斯來説,烏克蘭的戰略地位以及歷史意義比格魯吉亞更重要,所以如果德法在2008年不否決這項計劃,以強硬的態度吸納烏克蘭的話,今天的特別軍事行動至少會提前十多年,正如普京所説“俄羅斯將別無選擇”。
而默克爾所説的烏克蘭“寡頭控制國家”也完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蘇聯解體至今,在烏克蘭形成的一種特殊國家狀態,長期以來,烏克蘭的寡頭從多個領域控制了這一國家,而且腐敗叢生。如果完全按照北約的“入約標準”進行評估的話,烏克蘭想要跨進北約的門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於這一點,奧巴馬、斯托爾滕貝格、拜登都進行了相似的表態。
不得不説默克爾可謂是目前歐洲少有的明白人,通過長期的對俄外交以及與普京的私人關係,她非常清楚俄羅斯的底線所在,她不像美國、英國、波蘭那樣一味地慫恿烏克蘭,不斷激化矛盾。很難想象,如果默克爾至今依然留任的話,俄烏衝突是否還會爆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