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好一個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討論的重點。子不教父之過,正因為如此,很多父母為了管教孩子常常想盡各種辦法。
不過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手段各異。
有人推崇棍棒教育,覺得孩子不打不成材。但是也有的人更加在乎孩子的內心,覺得打罵沒用,應該鼓勵關愛。
那麼這兩種教育方式,到底哪種對孩子更好?
案例
小茂和慶慶是堂兄弟,兩個孩子的家從小挨在一起。兩個孩子的爸媽性格差距很大的,小茂的爸媽為人粗魯,平時説話就大嗓門,對孩子更是一言不合就飈髒話。
孩子如果犯錯了,小茂的爸爸還會採用暴力的方式\'\'治\'\'他。有一會還直接捆綁孩子的雙手吊在大廳裏用鞭子抽,嚇的左鄰右舍都來勸解。
對比之下慶慶的父母就比較温和了。從小到大,他們都沒有打過孩子,就算犯了錯誤,慶慶的媽媽也是耐心的講道理。
平時孩子的表現如果出色,慶慶的爸媽也是毫不吝嗇誇獎,一點都不怕孩子因為父母的誇獎而變得驕傲。
兩個年齡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如此不同的家庭氛圍裏成長,長大之後性格也相差很大。
小茂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之下不但沒有收心,反而變得更加頑劣,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去社會上混,平時很少回來,就算回來也經常與父母鬧矛盾,有時候還威脅父親。
而慶慶待人有禮貌,脾氣也很好,如今考上大學已經在外工作了,逢年過節回來和爸媽的感情也很好,在外買了房子還打算把二老接過去住,十分孝順。
經常捱打和從沒捱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當回事
古人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這個邏輯放在如今這個年代已經行不通了。在大環境之下,經常捱打和從沒被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當回事。
1、性格差距明顯
經常捱打的孩子性格往往比較極端,有些孩子從小被父母打罵性格會變得很內向懦弱,甚至走出社會面對不公平待遇也不敢反抗。
而有一部分孩子從小被父母打壓,到了青春期會出現\'\'反彈\'\',性格變得暴躁易怒,甚至報復父母。
從來沒有捱過打的孩子,性格往往比較樂觀,對生活也抱有很有美好的幻想,長大之後也更孝順父母。
2、抗壓能力不同
棍棒教育並不是都沒有好處,在抗壓能力這方向,有時候經常捱打的孩子反而更勝一籌。
用過來人的話就是:皮實。相比之下從來沒有捱過打的孩子,在面對壓力的時候表現的可能就會比較脆弱,這也和從小被鼓勵被關愛有一定的關係。
3、人際關係區別
從小在打罵中成長的孩子,將來走入社會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也比較弱。
受到父母的影響,他們有時候會覺得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因此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喜歡用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但有時候卻會讓身邊的人感到壓力。
相比之下沒有捱過打的孩子情商就比較高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考慮到對方的感受,為人也比較有禮貌,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喜愛。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緣分不言而喻,作為父母應該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但是方式一定要用對。
不管選擇何種教育方式,一定都要注意尺度問題。打罵孩子下手不能太狠,鼓勵孩子又不能太浮誇。
做父母很難。儘管如此,還是希望所有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都能做到\'\'且行且珍惜\'\'。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是否捱過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