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不聽話”,美國就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些關税和制裁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損害了美國在東亞的長期利益。美國已經花費了6萬億美元在中東進行沒有意義的戰爭,如今還要失掉東亞嗎?”

24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凱碩在《海峽時報》發表題為《拜登是時候結束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了》的文章,認為美對華加徵關税和制裁措施未能達到其“目標”,拜登政府應儘快結束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動的對華貿易戰。

如果中國“不聽話”,美國就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文章截圖

馬凱碩近期在參加“哈佛亞洲會議美中商業關係專題討論會”時發現,無論是“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主席史蒂夫·奧爾林斯,還是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和威廉·柯比,都存在一個共識:特朗普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沒有幫助美國工人或消費者,沒有減少貿易逆差,沒有幫助美國經濟。總之,貿易戰完全失敗了。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失敗了,拜登政府為什麼沒有逆轉這一政策?

如果中國“不聽話”,美國就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拜登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拜登政府一位高級官員給出了一個答案:美國一直把貿易制裁和關税作為對付中國的槓桿。但馬凱碩認為,於中國而言,美國這種“要挾”聽起來很荒唐,就像是在説:“如果你不聽我的話,我就會再次搬起石頭砸我自己的腳。”

美國的學者則給出了另一個答案:美國國內政治氛圍不對勁。斯坦福大學政治學博士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稱,如果拜登宣佈特朗普在中國問題上錯了,那就意味着拜登要對中國“手軟”了,那將是“可怕的國內政治風暴”。很明顯,拜登對於美國“政治正確”的考量勝過判斷何為明智的貿易政策。

馬凱碩認為,這種考量違背了西方啓蒙運動最寶貴的價值——“理性”。“理性”要求,在決定什麼對社會有益時,絕不能依賴過度的情感、政治或宗教偏見,正是這種“理性”為大衞·李嘉圖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奠定了基礎。

馬凱碩指出,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1985年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的開創性講話所説,“世界人民在歷史上從未享受過如此高水平的生活。正是因為過去40年來,蓬勃發展的貿易,為人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改善命運的動力。”

因此,如果拜登政府真心想從為美國工人和消費者謀利益的角度思考對華貿易和經濟政策,順便在2022年中期選舉中獲得加分的話,就應該立即無條件地解除對中國採取的貿易制裁和關税。

那麼,在美國國內不合理的政治偏見阻礙這一理性行動的背景下,美國的盟友應該怎麼做呢?

馬凱碩説,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直接承認無能,無力影響美國的政策;

第二種,幫助拜登政府擺脱困境,為其改變對華貿易政策提供輔助。明顯,第二種選擇更明智。

馬凱碩指出,有兩個國家可以在此間發揮關鍵作用:日本和澳大利亞。

為什麼是這兩個?馬凱碩稱,因為這兩國都與美國有着最密切的安全關係。如果美國在該地區的政策失敗,美國在經濟上與東亞“脱鈎”,這兩個國家的損失也最大。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隨着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CPTPP)面前成為“局外人”,在東亞地區越來越繁榮的經濟生態系統中,美國的存在將越來越少。這對日本和澳大利亞這兩個最依賴美國提供長期安全保護的國家都將是致命傷。

馬凱碩指出,美國在東亞地區最重要的存在不應該是軍事力量,而應該是經濟影響力。“東亞未來發展的主流絕不會是航空母艦或隱形轟炸機,中美地緣政治競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也絕不會是軍事戰爭,而是經濟和貿易的規模與範圍。”

以東南亞為例。2000年時,美國在該地區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以市場價值計算,當時美國經濟規模是中國的8倍。2000年美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總額是中國的3倍多(1340億美元:410億美元)。

而到了2020年,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美國經濟規模僅為中國的1.6倍,而且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的貿易額在大幅增加。

在這20年間,中國在2001年與東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將重點放在了經濟領域;美國卻花費了6萬億美元在中東打不必要的仗,把重點放在了軍事上,從而犯下重大戰略錯誤。

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因忽視經濟因素而削弱,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東亞。

自相矛盾的是,美國如果想要增強在東亞地區的長期存在,最好的做法是同包括中國在內的本地區主要經濟體加強貿易聯繫。

馬凱碩指出,中國已和東亞地區國家深度融合,美國企圖同中國“脱鈎”只會導致美國和東亞地區“脱鈎”;只有中美經濟“掛鈎”,美國才能和東亞地區“掛鈎”。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的所有盟友都應該向美國發出一致的信息:請停止與中國的貿易戰,不要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來源:長安街知事

流程編輯:u007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34 字。

轉載請註明: 如果中國“不聽話”,美國就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