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吉利120億收購沃爾沃,如今看來,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
要知道吉利第一款車比奇瑞的還早,在1998年8月吉利豪情就上市了,但卻被貼上便宜、模仿等不好的稱呼。就這樣,吉利也算是搖搖晃晃過了幾年,很多人把這點歸結於沒上過大學的李書福,不然吉利不可能走這麼多的彎路。按照當時的國情國策,李書福能造車都算是一個奇蹟了,更不用説汽車技術之類的,只能慢慢模仿別人的。
不得不説,儘管吉利是這個樣子,但在這期間也賺了不少錢。2010年就敢花120億人民幣收購了沃爾沃,對此很多人都不好看吉利,覺得心太大了。畢竟沃爾沃的歷史可比吉利多了整整70年,收購之後,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沃爾沃其實已經是第二次易主了,福特連自己都搞不好,實在沒有精力再來管沃爾沃了。也正是如此,吉利才有機會收購沃爾沃,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且,由於這筆收購,吉利由盈轉虧。最關鍵的是,吉利接受沃爾沃和福特嚴格的條件,造車的平台和技術都不能直接拿來使用。在福特掌管沃爾沃期間,很多技術都是共同研發的,即便沃爾沃被吉利收購了,福特不鬆口,那也構成了侵權。
但是吉利怎麼會甘心呢?自己花了120億買的東西,不能反哺自家的汽車,收購的意義就不存在了。吉利複製福特跟沃爾沃以前的模式,跟沃爾沃成立各種合資公司,沃爾沃就可以提供技術支持。現在的領克汽車就是如此,完美體現這種模式的好處,這一刻吉利才能體會到這120億帶來的回報。卻還有人説120億就這?那麼吉利除了領克外,還賺到了什麼?
自主品牌之所以在技術上沒有長足的進步,就是因為缺少車企的管理理念,以及營銷和售後的獨到見解。但是在收購沃爾沃以後,雖然不能直接使用相關的技術,但是提供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還是可以的。我們可以看到吉利在這之後,完善車企的管理制度、造車理念等方面,不僅僅在國內的銷量提升不少,就連在國際也有它的身影了!
所説吉利在國內的銷量還不錯,每年都有不錯的盈利的空間,但在更大的國際市場鮮為人知。而由於120億收購沃爾沃的計劃,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就連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吉利身上。而這也是吉利的一次豪賭,在背上鉅額債務的同時,未來卻不可知。雖然收購的是汽車業務,也有利於吉利汽車的發展,但是收益的卻是整個吉利控股集團。
即使在福特的限制下,不能夠直接使用沃爾沃的技術,但是成了自家人以後,或多或少都能幫襯一點。就像前段時間的華晨和寶馬,華晨破產了,卻還是可以靠寶馬掙錢。在國外老牌車企的技術指導下,吉利可以向更難的方向探索,先不説國際市場,至少可以在國內提升很大的競爭力。
即便如此,不少人認為吉利是沒有技術的企業,跟奇瑞、長安等車企沒有可比性,這些自主研發的車企才是國產車的未來。不可否認,這句話説得也沒錯,但吉利走的圍魏救趙之路。至少目前看來,吉利肯定是賺了,這時那120億也就不過如此。所以,不管是哪種方式,都需要站穩腳步,才能談所謂的“理想”!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