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馮維健、王民
4月3日,河北省阜城縣本齋紀念園內的回民支隊烈士陵園,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在墓碑前佇立良久。
“先輩們,魏春升、回炳躍、尹忠賢三位烈士的家鄉找到了,希望英烈們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老人默默將手中的鮮花放在墓前,深鞠一躬,然後蹲下清理周圍的雜草。
老人名叫王志傑,是阜城縣古城鎮紀莊村村民,抗日回民支隊烈士墓的第二代守墓人。陵園內長眠着88位革命烈士。從1942年王志傑的父親王夢北和鄉親們埋葬88位烈士到現在,父子兩代人接力守護已達79年。
王志傑在紀念碑亭打掃衞生。(3月30日拍攝)新華社記者馮維健 攝
1942年,侵華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起猛攻,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回民支隊在阜城縣高莊村和紀莊村打響突圍戰。“這場戰鬥中共有88名戰士為國捐軀,他們中年齡最大的30歲,最小的僅13歲。”王志傑告訴記者,父親那一年擔任紀莊村村主任。突圍戰結束後,王夢北和鄉親們一起將88位烈士掩埋。
王夢北曾當面向馬本齋將軍承諾:“誓死看護陵園。”從1942年到1993年,51年時間裏,無論颳風下雨,王夢北始終恪守承諾,精心守護陵園。
“1993年,父親去世前叮囑我,一定要守護好這片墓地,讓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雄英靈有依。”王志傑稱,當時他含淚答應。從那時起,他正式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
為了守護烈士墓,王志傑放棄了縣城的工作,拒絕了朋友下海經商的邀請,一直住在村裏。“人們能記住英雄,是我最感動的事。”王志傑説,清明節前後,各行各業的人前來祭奠。每到這時,他就做起義務講解員,有時一天要講七八遍,但再累也值得。
王志傑為小學生講解英雄故事。(3月30日拍攝)新華社記者馮維健 攝
2012年,王志傑開始為88位烈士尋親。“尋親之旅”談何容易?這9年裏,王志傑根據父親在世時口述整理的回憶錄和歷史資料,先後十幾次前往衡水、滄州、保定等地的民政局和退役軍人事務局尋找消息,雖然遇到許多困難,但他從未放棄。
採訪過程中,王志傑向記者展示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吳保良帶領四班戰士衝向日軍機槍陣地,掩護大部隊突圍,吳保良當場犧牲。”信封的左上角有3張郵局張貼的退改批條。“這封信我寄了4遍,終於寄給了烈士的侄子吳加祥。”王志傑説。
由於年代久遠,吳保良的家鄉安次縣現在屬於廊坊市廣陽區。地名變更,加上收信人吳加祥幾乎雙目失明,導致信被3次退回。一個多月後,吳加祥託人給王志傑回信,信中寫道:“感謝您的信,讓家鄉烈士陵園的牆上加上了‘吳保良’這個名字。”
王志傑在整理為烈士尋親的資料。(3月30日拍攝)新華社記者馮維健 攝
有一次,王志傑的朋友去遼寧旅遊,在本溪市的一家紀念館看到回民支隊的事蹟。得知此事,王志傑立即與紀念館的館長聯繫。“幾經周折,我終於為烈士金進找到了家鄉,並聯繫上了他的侄子金春霖。”王志傑説,金進犧牲時年僅26歲,為了革命工作,金進多次改名,在老家的族譜裏他叫金文斌。就在清明節前,他還接到了金春霖的電話,希望為伯父獻束花。
“尋親過程中,我們幾次核對,才找到了他的家人。”王志傑説,在已經找到名字的烈士中,像金進這樣多次改名的共有6個。目前,王志傑已經找到了50名烈士的姓名和家鄉,有17名烈士只能查到姓名,還有21名無名烈士沒有查到任何信息。
“每一名烈士的事蹟都是一本教科書,不能讓英雄的事蹟長埋於地下。”王志傑説,他早已把這些先烈看作親人。為烈士尋親,已經成為他的使命,刻進骨子裏了。讓英魂迴歸桑梓,照亮他們回家的路,只要自己還能動,就一定會堅持下去。
(馮維健 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