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禾:司法保護與我國科技創新實踐同頻共振

本文轉自:手機人民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知識產權審判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是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掛牌成立三週年。三年來,知識產權法庭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未來的重點工作有哪些?在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到來之時,人民網“良法善治大家談”欄目採訪了專家學者進行解讀。

“知識產權法庭是我國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審理的中樞和龍頭,對於服務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法庭試點第三方評估專家工作組專家郭禾近日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這樣評價知識產權法庭在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中的地位。

郭禾:司法保護與我國科技創新實踐同頻共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法庭試點第三方評估專家工作組專家郭禾。人民網記者 張若涵攝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掛牌成立,標誌着國家層面知識產權案件上訴審理機制正式建立,也成為世界範圍內首家在最高法院層面統一審理全國範圍內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和壟斷上訴案件的專門審判機構。法庭成立以來,國家層面知識產權案件上訴審理機制效果集中顯現,豐富和完善了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

在加強對科技創新成果保護力度方面,郭禾介紹,三年來,知識產權法庭受理涉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案件近2000件,佔案件受理總量超過1/5,且增速明顯加快。

“知識產權法庭在案件審理中持續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重點領域、新興產業等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與我國科技創新實踐同頻共振,有效保障了關鍵核心技術和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有效保護了科技創新主體合法權益。”郭禾表示。

三年來,知識產權法庭處理的高額判賠案件越來越多,進而對一審法院的審判工作產生了引導作用。全國法院技術類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一審平均判賠金額較法庭成立前增長147.1%。郭禾認為,這反映出人民法院對科技創新需求的有力回應,更反映出我國知識產權整體質量效益的快速提升。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舉措也更加務實。

知識產權法庭發佈的數據顯示,該法庭受理的涉外案件年均增長49.9%,約佔受案總數的1/10,其中發明專利授權確權案件中涉外案件佔比超過1/4,知識產權國際治理的能力明顯提高。

“知識產權法庭通過依法公正審理涉外知識產權案件,平等保護中外權利人,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郭禾説。

但是,作為司法改革的新生事物,知識產權法庭成立伊始即面臨新機構、新職能、新機制、新人員等多方面考驗,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和客觀困難。

首先是法庭職能定位問題。郭禾表示,2021年,知識產權法庭新收二審案件高達4335件,導致最高法受理二審案件過多,不利於最高法更好發揮研究制定司法政策、加強審判監督指導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同時,大量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和壟斷案件的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均在最高法內部進行,既加重了其自身審判壓力,也容易引起外界對此類案件審判監督程序正當性和審判監督質量的質疑。

其次是法庭管轄案件範圍問題。技術類知識產權上訴案件和壟斷上訴案件不區分標的額大小、難易程度、影響性、複雜性等因素,一律上訴至知識產權法庭,既不利於發揮各地既有的知識產權審判資源優勢和矛盾分流化解的功效,也影響到專利法官等技術類案件專業審判人才的梯隊培養。

“試點就是為了驗證改革方向是否正確,要發現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郭禾表示,知識產權法庭三年試點讓方向和問題變得更明晰,更有利於下一步採取有針對性舉措來深化改革和完善機制。

郭禾認為,未來國家應進一步完善技術類知識產權和壟斷案件上訴審理機制的頂層設計,理順知識產權法庭與最高法的關係和職能定位,適當優化知識產權法庭案件管轄範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3 字。

轉載請註明: 郭禾:司法保護與我國科技創新實踐同頻共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