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黨的二十大第五場記者招待會發布了美麗中國建設關鍵數據,六個“全球之最”引發關注:過去十年,我國是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並且成功啓動了全球覆蓋温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全國碳市場,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峯到碳中和……十年奮進,步履不停,美麗中國建設邁出紮實步伐。

一個立志於千秋偉業的大黨,如何權衡治國理政中的輕重緩急,考驗智慧、見證勇毅,彰顯的是遠見。猶記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儘管彼時的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雙贏”之路並不好走,但前所未有的決心與力度,引領中國奮力探索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堅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凡成就,體現在宏觀數據上,更有着生動鮮活的微觀註腳。藍天多了、水清了、土也淨了、環境更美了……人們從暢快的呼吸、清新的空氣、秀美的山河中,真切感受到對良好生態的需要不斷被滿足,感受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而真切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又在全社會凝聚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更強共識,讓每個人更明確對於生態環境的那份責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一個人的力量當然有限,但乘以14億多的人口基數,就會迸發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偉力。

生態興則文明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要在更短時間內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同時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必須開創出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這當然又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更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拼勁,繼續建設美麗中國。

人不負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定不負人。在我國這個14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其影響將是世界性的。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我們必能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讓人民羣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生活之美,讓世所矚目的文明史詩更加動人。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評論員 杜梨

流程編輯:TF06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7 字。

轉載請註明: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