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管60個小號,減負成效要由一線工作者打分

一人管60個小號,減負成效要由一線工作者打分

一人照管60個“小號”、3部手機隨時連着充電寶、上廁所開會都不忘“刷分”……這不是淘寶大V在賣貨,而是社區工作者在應付各種形式化考核。新華社記者發現,困擾基層更深層的形式主義,是一種令其深陷無力感,甚至體會剝奪感的“被動形式主義”。

自中辦將2019年定義為“基層減負年”以來,破解“口號喊得震天響、行動起來輕飄飄”的形式主義問題就備受矚目。

從相關報道看,各地既減“文山”又減“會海”,並對過多過頻的督查考核舉起了“斧子”。應該説去年掀起的這股“基層減負熱”取得了積極成效。至於實際效果,基層工作者無疑最有發言權。新華社記者調查顯示,一些地方基層工作者的實際工作負擔並不輕。

比如社區工作者李強(化名),即使和女朋友約會也不能耽擱“打卡”。所謂“打卡”,是每天把60個App賬號登錄一遍,“斷籤”一天,年底這項考核就可能過不了關。記者走訪多個社區發現,類似情況並非個案,3-5部手機是社區工作者的標配。

“八小時工作制”下,李強每天登錄一遍60個App要花4個小時,即使現在也要用兩個小時。這意味着每天“打卡”要佔用四分之一的工作時間,或佔用8小時之外的個人時間。對一個社區工作者而言,這是種長期而沉重的負擔。

實際上,一人管60個“小號”只是基層負擔之一,除此之外每天還得看工作羣消息、填各種表格等,有基層幹部感慨,“看”“聽”“填”這“鐵人三項”,差不多每個社區都能出金牌選手。社區工作者的工資待遇並不高,卻承受着“舊負+新負”的工作壓力。某種程度上來説,這是一種被動的形式主義。除了增加社區工作者負擔外,還滋長了某些歪風,亟待根治。

之所以出現一人管60個“小號”等現象,其一,為基層減負文件沒有落實到位,只見“文件減負”不見實際減負。其二,某些上級部門只顧給基層增負,根本不顧及基層工作者感受。其三,基層工作者身處政務系統最底層,在減負方面沒有話語權。

試想一下,當一名基層工作者在承擔其他工作任務的同時,每天還要在60個App賬號上“簽到”“刷分”,重複簡單無聊的事情也沒有成就感,甚至會對自己的職業前景產生懷疑。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基層工作者缺乏人性化待遇,基層治理效果可想而知。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句語形象地概括了基層工作特殊性——既複雜又繁瑣。這意味着為基層減負要下大力氣,不僅要減掉不合理的存量負擔,更要嚴格控制新增的不合理負擔。理想的辦法是,對基層工作的內容和數量實行清單管理,以法來規範。

為基層減負需要“頂層設計”,但減負效果需要“基層評價”。如果上級有關方面為基層減負的成效由基層工作者匿名打分,或許才能“逼”出真減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人管60個小號,減負成效要由一線工作者打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