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快報》8月16日文章,原題:獨立以來我們取得巨大成就,但也應多向鄰國尤其是中國學習 作為印度人,我們在8月15日為獨立而自豪。當印度人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呼吸到自由空氣時,我們的領導人承諾改變國家命運。此後印度取得一些里程碑式成就。但當回顧國家歷程併為成就自豪時,我們也應環顧四周看看其他國家的表現,尤其是起點相似甚至條件比我們還差的國家。若他們做得更好,我們就應毫不猶豫地向他們學習。
考慮到印中人口規模差不多、開始發展的年代和基礎相似,印度真正的比較對象應是中國。印度採取社會主義戰略,而中國採取共產主義,為人民提供食物、良好的健康、教育和繁榮。儘管1949年到1977年中國在經濟方面表現不佳,但後來中國改變政策,從農業開始採取更多市場導向政策,包括開放農業市場在內的經濟改革使1978-1984年的農業GDP年均增長7.1%。在此期間,中國農民實際收入每年增加近14%。這不僅為在非農業部門進行改革提供了參考,還創造出對製成品的巨大需求,在中國鄉鎮企業中引發一場製造業革命。餘下的故事大家有目共睹。
到2020年,中國GDP約為14.7萬億美元,正逐漸追趕美國,印度則遠遠落後,僅為2.7萬億美元。生活質量還取決於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收入。按這個標準算,美國為63420美元,中國是17190美元,印度為6460美元。無怪乎,這甚至反映在中國崛起成為體育強國上。最近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中國獎牌數量第二多,而印度位列第48,僅獲得7枚。
與中國相比,印度的低迷表現讓人懷疑其有缺陷的民主結構——令經濟改革和政策變化更具挑戰性。印度必須快速前進,否則將被遠遠甩在中國後面。中國的改革始於農業,而印度迄今都沒有推動農業改革。印度的製造業要實現可持續增長,就須提高農村購買力。這方面,我們要學習中國的經驗。
印度需要許多個十年才能趕上美國的標準。但如果我們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以中國的標準為目標,印度也許可以做得更好。(作者阿肖克·古拉第等,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