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智:“重建更美好世界”,G7動嘴易落實難

近日結束的七國集團(G7)首腦峯會發表聯合公報稱,建立以價值為驅動、密切協作、市場主導、高標準、多邊金融機構支持的“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簡稱B3W)夥伴關係,計劃投入40多萬億美元,滿足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需求。拜登稱該倡議比中國“一帶一路”更公平,可更好地滿足各國基建需求。

在中美博弈背景下,拜登政府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往往拿中國做文章。然而,國際經濟合作雖有其政治屬性的一面,歸根結底還是要符合經濟合作的一般規律,能夠滿足合作方的實際需要。“基礎設施赤字”是長期困擾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能夠得到世界多國的積極支持,根本原因在於發揮中國自身在基建領域的優勢,能為全球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

2018年《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展望》報告指出,2016至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增至94萬億美元,年均約增長3.7萬億美元。即便七國集團真能拿出40多萬億美元真金白銀,也無法填補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赤字的巨大缺口。更何況這40多萬億美元從哪裏來,怎樣保障獲益等都是未知數。過去幾十年,西方國家一直沒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基建融資問題。由於基建是比較艱苦的行業,西方國家歷來主要對非洲的礦產資源開發等高獲利的行業感興趣,忽視對當地意義重大的基建行業。近年來,美國政府極力鼓動本國企業進入非洲基建領域,但收效甚微。一方面,美國企業對在非洲進行投資和貿易非常謹慎。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對非洲大陸的外交定位始終不高,對企業擴大在非洲參與的實際支持有限。B3W的根基是通過政府投資,撬動私人資本進入發展中國家,從而增加本國就業和出口,但企業是否回心轉意是未知數。

2012年,非盟峯會通過了《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PIDA)》,將2012-2040年間非洲現有各類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進行整合。2019年對PIDA第一階段進行的中期審查顯示,

全部143個項目中只有35%的項目正在建設中或已經投入運營。“開工難”的原因,除了資金缺口,還在於發展中國家面臨着技術短板、人才缺乏、運營困難等難題。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規劃容易流於表面,重大基建項目的技術準備工作往往嚴重不足,缺乏落地措施。西方國家官方發展援助ODA主要通過技術援助來提升受援國某方面的能力水平,一般不再使用援助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導致其項目計劃往往無法全面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而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非洲基建的最大承建方和融資國,在於我們具備資金和技術的雙重優勢。我國是對外承包工程大國。2020年,74家中國企業上榜《工程新聞紀錄》“250家全球最大國際承包商”榜單。在非洲市場上,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4成,市場份額本身能夠持續轉化為成本優勢。我國鐵路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等硬件現代化程度高,各類設備設施技術性能和可靠性處於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中國企業建設質量高、成本低、項目交付速度快,在基建領域具有毋庸置疑的比較優勢。中國一直堅持“授人以漁”的援助理念。如在尼日利亞,中方支持尼建設交通大學,為培養負責鐵路運營、維護以及修築等方面的專家。從培養售票員和列車員開始,手把手教授如何經營鐵路。七國集團能否調動企業從事如此細緻紮實的工作,同樣是未知數。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導的“結構調整計劃”讓非洲陷入幾十年的債務危機。直到今天,非洲借債仍大量來自於歐美。近年來,西方政客和媒體炒作“中國債務陷阱論”既有抹黑中國的成分,恐怕也有掩人耳目的目的。B3W所謂的市場化、多邊機構融資怎麼聽都與

“結構調整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當前發展中國家融資困難的背景下,所謂“市場化”是否意味着發展中國家再次被西方跨國公司通過私有化等手段巧取豪奪?所謂多邊金融機構支持是否意味着發展中國家被迫接受“附加條件”,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資本的“俘虜”?所謂高標準是否意味着只有美國或西方標準才能行,排斥中國等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從而獨霸發展中國家市場,謀取壟斷利潤?如果上述事實發生,發展中國家恐將陷入更長期的債務甚至是經濟危機。

“重建更美好世界”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若只是一句口號,一個口惠而實不至的承諾,發展中國家也不會把希望寄託在它身上。(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學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1 字。

轉載請註明: 馬漢智:“重建更美好世界”,G7動嘴易落實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