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南斯拉夫雖然已經實行多黨制,但卻是由米洛舍維奇任總統,米氏出身于于塞爾維亞社會黨,而該黨是由塞爾維亞共盟改組而成的。
自1992 年起,西方為了徹底削弱共產黨執政的南斯拉夫,採取了外部經濟制裁和內部分化瓦解的策略:在南斯拉夫與鄰國邊界處增派觀察員,監督對南斯拉夫的經濟制裁和禁運;支持黑山共和國與塞爾維亞鬧矛盾和尋求獨立,從內部打垮米洛舍維奇。
1997年10月,親西方的改革派人物米洛·久卡諾維奇當選黑山共和國總統。久卡諾維奇素與米洛舍維奇不和,因此黑山與塞爾維亞的關係開始越走越僵,試圖搭上西方的“反米”班車,順勢謀求黑山的獨立,特別是1998年科索沃危機爆發之後,久卡諾維奇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手段使得黑山和塞爾維亞漸行漸遠,如建立黑山自己的關税制度、以德國馬克取代南聯盟的貨幣第納爾,停止黑山青年在南聯盟軍隊中服役。
然而,由於黑山和塞爾維亞兩個共和國之間的經濟、文化和歷史聯繫非常緊密,久卡諾維奇政府試圖依靠西方支持,搭便車”謀求獨立的政策在黑山也並沒有得到大部份黑山居民的支持。
至1999 年,美國這一政策的效果微乎其微,由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仍是巴爾幹地區的大國和強國,政權仍掌控在共產黨人米洛舍維奇手裏。米洛舍維奇雖然有意改善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但仍繼續執行獨立的對外政策,拒絕加入北約,拒絕進入西方勢力範圍。米洛舍維奇政權成為北約和歐盟雙東擴的障礙。
1999 年3 月24 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開聯合國安理會,以保護塞爾維亞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的人權為由,對南斯拉夫聯盟實行空中打擊,在78 天的轟炸中,共出動4 艘航母,55 艘其他戰船,1200 架飛機,飛機起飛34000 多架次,投下了20000 多枚炸彈、大量貧鈾彈和國際公約禁止使用的集束彈,對軍事、民用、電視台、學校、醫院、國際列車等目標進行轟炸,對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轟炸達250 多次,造成2000 多人死亡,其中近百名兒童和嬰兒,6000 多人受傷,造成的直接損失約為2000 億美元。這就是美國政府宣傳的“ 西方式民主、自由和人權”,他們保護人權的法則是,奪取一批非親西方的無辜人的生存權,來實現其不可告人之目的。
為了儘快推翻米洛舍維奇,西方出人、出錢、出力,把塞爾維亞的所有反對黨組織起來形成統一陣線,向米洛舍維奇政權發起攻擊,要求提前組織大選,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國軍情處也積極出謀劃策。
為確保反對黨在選舉中勝利,西方提供了3 億多美元的經費,外加廣播、電視、辦公和宣傳用品等設備,在南斯拉夫鄰國匈牙利成立了專門的指揮部,在克羅地亞和馬其頓分別舉行了軍事演習,北約多艘軍艦進入亞得里亞海,對南斯拉夫形成大兵壓境之勢。
面對巨大壓力,米洛舍維奇被迫宣佈下台,交出了政權。2001年6月28日,米洛舍維奇以反人類罪被送到了海牙國際法庭,2006年3月死在牢內。2006年5月,黑山舉行全民公決,結果多數人支持黑山獨立。
2008年,在西方的支持和經營下,科索沃宣佈獨立。
至此,鐵托領導的共產黨建立的南斯拉夫已經一分為七,成為7個獨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