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牛家山(中)、牛新遠(左)和牛瑞清在家中合影(2月26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牛瑞清在家中緊緊握住爺爺牛家山的手(2月24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元宵節,家人給牛家山(左三)做了他愛吃的元宵,一家人聚餐吃飯(2月26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周曄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在哈密紅光站,牛新遠在工作中(2月24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周曄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在哈密紅光站,牛新遠在工作中(2月24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周曄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在哈密紅光站,牛新遠在工作中(2月24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周曄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在哈密紅光站,牛新遠查看貨車進站情況(2月24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周曄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在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調度中心,牛瑞清通過電腦查看大型機械車輛工作情況(3月3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周曄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在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調度中心,牛瑞清(左一)通過電腦查看大型機械車輛工作情況(3月3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周曄 攝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21年4月21日
跨越70年,鐵路三代新疆抒寫“赤子情懷”
在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牛瑞清(左一)對同事進行業務指導(3月3日攝)
從20世紀50年代鋪設第一條鐵軌至今,新疆鐵路不斷在戈壁沙漠、冰山達坂、風區風庫、鹽鹼沼澤之間延伸,鐵路工人的紅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遠、牛瑞清是祖孫三代,作為鐵路工作者,他們歷經了新疆鐵路的建設、改革及騰飛。
今年91歲的牛家山是山東棗莊人,1950年到寶天鐵路工地工作,後來參加蘭新鐵路修築,從武威、河西堡、張掖、玉門一路隨蘭新鐵路線進疆,最後留在了臨時運營的柳園工務段疏勒河正線工區。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啓動,牛家山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幹,被抽調遠渡重洋,在坦桑尼亞鋪架基地,進行了2年的鐵路援建工作。幹了一輩子鐵路養護的牛家山在柳園工務段退休。
牛家山的兒子牛新遠今年59歲,目前是哈密車務段紅光站負責人,明年將退休。1982年就開始在鐵路工作的牛新遠,先後在疏勒河站、柳園站、柳樹泉車間、哈密站、哈密東站、淖毛湖站、多頭山站、紅光站工作,他的工作足跡幾乎遍佈哈密市。“能在這麼多站點工作,也是因為鐵路在不斷改革。”牛新遠説,這些年來,線路調整、站點合併,科技不斷融入,不僅鐵路提速,很多站點都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
牛家山的孫子牛瑞清剛過而立之年,有7年的鐵路機車駕駛經驗。2020年,他調至烏魯木齊工務機械段擔任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機務化管理。牛瑞清形象地描述了鐵路機械化的高效,同樣一公里的清篩工作,現代機械操作僅需2個機組,近80人用3個半小時完成,而傳統人工則需要3000人同時作業4小時來完成。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新疆鐵路快速發展,而牛家三代人的故事,濃縮為新疆鐵路發展的“一份家書”。
新華社記者 周曄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