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反對基層的擅自加碼,也要讓基層走出“加碼=硬核”的誤區和“不得不加碼”的處境。
資料圖。圖源新京報網。
文| 馬亮
春運和春節來臨之際,各地疫情防控也繃緊了弦。但部分地方防疫政策的層層加碼和變本加厲——本來持核酸陰性證明就可以的,還要加上居家隔離14天;本來可以回家後居家隔離的,卻禁止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不讓回家……讓去年初屢遭詬病的“過度防疫”再次上演,也讓很多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回家過年的路道阻且長。
1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關於做好人民羣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有關情況,指出在羣眾就地過年的問題上,高中低風險地區要分別按照“均應”、“原則上”和“倡導”三個原則執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趙辰昕特別強調,“各地方在政策執行時,不能擅自‘加碼’,更不能‘層層加碼’,甚至有的地方還採取‘一刀切’措施,這是堅決不允許的,不能阻斷人員出行、返鄉,要給人民羣眾多些保障、多些便利。”
上面合理倡導、下面“一禁了之”是“逆向一刀切”
疫情防控的確要“嚴”,但不是越嚴越好,而應該是精準、科學防疫基礎上的“嚴”。
不可否認,由於疫情防控政策需要動態調整,且各地風險情況不一,上面的政策難免分層分級。有些地方在落實時,基於政策效果考量,很容易出現“寧緊勿松”的取向,進而出現偏差。
再加上各部門、各層級、各個口子的防疫政策未必“對錶”,有的甚至相互打架,很容易讓人無所適從。
事實上,在國家層面明確“不能擅自加碼”後,還有網友曝出,村裏讓父母打電話給自己不要返鄉;還有的是硬的不行來軟的,一波波電話提醒讓人不勝其擾。
上面要求是寬嚴適度、精準拿捏,越往下面執行越嚴,到了最下面就是“一禁了之”……這確實值得反思。
很多人將此現象稱之為“一刀切”,但其實將其描述為“逆向一刀切”更為合適——過去是上面“一刀切”,下面則希望因地制宜;現在是上面要求因地制宜,到了基層卻是“一刀切”。
“逆向一刀切”出現的緣由是什麼?
這跟基層治理困境有關,也同庸政和亂作為思維作祟有關。之所以會出現返鄉政策變本加厲的情況,就在於基層擔不起責任。在高壓問責的重壓之下,板子打在基層的屁股上,所以有些基層單位為了避免問責而“甩鍋”,進行風險轉嫁與責任轉移。
對於基層返鄉政策加碼,也要區分來看,不能“一刀切”地批評“逆向一刀切”:其中一種是典型的懶政庸政,只為了方便自身管理;另一種則是資源短缺和能力不足,不得已而為之。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疫情防控的所有壓力最後都會傳導給基層。但是,政策會向下傳導,相應的權限、人力、物力和財力未必會隨之下沉。在屬地管理責任和高壓問責壓力的情況下,層層加碼,成了有些基層單位避免防疫疏忽的重要途徑。
資料圖。圖源新京報網。
基層防疫如何擺脱“不得不加碼”處境
那如何讓基層走出“加碼=硬核”的誤區和“不得不加碼”的處境?
過去一年疫情防控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基層強則治理強。因此,基層治理要有“強基”計劃。
這其中,至關重要的是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真正讓基層強起來,而不是簡單地硬起來。“放管服”更到位了,基層才有更多資源和能力去開展更人性化和靈活的防疫。
對基層來説,有些朝令夕改,或許和疫情動態瞬息萬變有關,但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有正常人的常識思維,不能躲貓貓、繞彎彎,讓民眾猜不透卻還要嚴格執行。
進而言之,政府部門在出台政策時,要儘可能提前籌劃、科學評估、統一口徑並做好解讀解釋,避免民眾在理解和配合政策時左右為難。
比如,要給大家留有可以準備的時間,不能今天通知明天執行。比如,有些政策用詞不夠精準或缺乏詳細解讀,讓人摸不着頭腦。鑑於此,地方返鄉與防疫政策制定,要跟中央要求對錶,也要及時吸收民眾反饋並適時調適。國務院和各省政府部門可以考慮開通這方面政策失當的舉報投訴渠道,加強對各地政策的監測和指導。
雖然疫情之下返鄉政策會較往年有調整,但精細化管理、人性化服務、柔性化監管的原則不能變。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讓數據多跑腿,讓治理更有精準度,讓服務更有温度,依舊適用於返鄉和防疫的相應情形。
要而言之,基層返鄉與防疫政策舉措的制定,要堅持依法、科學、精準、適度、柔性等原則,不能簡單化地一刀切,更不能層層加碼。
□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丁慧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