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曩宋鄉河東村的駐村隊員李斯文都會記錄下一天的駐村情況。
進山、駐村、扶貧——簡單的六個字,概括了李斯文7年的青春。
李斯文正在接待來訪村民,傾聽訴求。陳騖攝
2015年,德宏州煙草專賣局選派李斯文前往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橫路村擔任資金監管員。
第一次走進村寨,他看到的是坑窪的道路、破舊的民居、好奇的目光。貧困就像一座翻不過去的大山,壓在村民心頭。
“只要有陽光,貧瘠的石頭縫裏也能開出燦爛的花,要讓陽光照進村民的心裏。”李斯文感慨地説道,一顆想駐村幫扶的種子也悄悄埋進了心底。
2019年,28歲的李斯文來到橫路村擔任駐村隊員,由於年輕、見識廣、想法多,大家對他寄予厚望。但他駐村之初的表現,卻讓大家“大跌眼鏡”。
在城市長大的李斯文,鬧出了把皂角米當作南瓜籽的笑話。還有在一次徵求村民建議的大會中,由於他只會説普通話,缺乏一定的引導力,村民都不怎麼發言。
“肩不能挑、手不能扛,啥都不懂的小夥子能幹啥。”在老一輩的村民看來,這個只會説普通話的年輕人不太接地氣。
為了儘快地理順工作,白天,李斯文請村支書充當“臨時翻譯”,上門入户採集信息、瞭解全村貧困户、產業發展等情況;晚上,他抱着一堆資料對着電腦逐户錄入系統、認真分析。一個月下來,李斯文對各家各户的情況有了深入的瞭解,由“外省人”變成了“自家人”。
李斯文(右)入户走訪。陳騖攝
隨着工作的深入,橫路村駐村隊員們發現了新問題:新居雖然建起來了,村民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子,但全村發展依然缺路子、少產業,怎麼充分利用當地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幫助村民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針對村情,李斯文和其他駐村隊員們與橫路村委會一起制定了產業發展計劃:重點發展烤煙、甘蔗、茶葉等三個產業,再融合發展皂角米、百香果等產業。面對缺資金、少人才的情況,他們把目光鎖定在幫扶的政府和有資金的創業者,想辦法解決資金、技術等難題。
“做得好的村都有產品展銷,甚至還會直播介紹。”李斯文提出了新想法,利用電商帶貨的方式“捧紅”橫路村的優質農產品。
説幹就幹,李斯文向周邊示範縣市“經,聯繫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來給村民培訓,還請電商代售該村的農產品。
通過各種途徑的推廣,橫路村產品的銷路慢慢打開了。村民引以為傲的茶葉有了更穩定的銷路和收益,晶瑩剔透的皂角米被送上餐桌,酸甜的百香果香飄萬里……
“此外,我們還將抓住織錦、蹬窩羅、敲鋩鑼等傳統文化‘做文章’,注入現代的活力。”在李斯文看來,橫路村離縣城不遠,再加上自媒體為阿昌民俗宣傳,必將助力當地旅遊的發展。
駐村隊員帶領村民們走出了新路子,而村民們除了務農,還有了新的“工作”——表演茶藝、開民宿、做電商,每家每户的小日子充實而美好……
李斯文引導村民掃碼,有序開展核酸檢測。陳騖攝
剛結束橫路村的駐村工作,2021年,李斯文再次向組織申請到新掛鈎點曩宋鄉河東村接續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有人問:“年紀輕輕為什麼選擇繼續駐村?”李斯文的回答真實而質樸:“我已經把這當家了。”
歲月有痕,青春無悔。“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黨員,要開闊思路,利用新平台、新辦法去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李斯文説,“下一步,咱們村也要努力抓住新的機遇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楊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