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德國朝野就增加1000億歐元特別防務支出達成一致,為此將不得不修訂1949年沿用至今的憲法,避免與其中的債務上限條款衝突。
德新社30日報道,社會民主黨、綠黨、自由民主黨組成的三黨執政聯盟與反對黨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基督教社會聯盟的代表29日在首都柏林談判3個多小時,當天深夜宣佈就這筆額外軍費支出達成一致。這筆錢將在今後幾年內用於德國軍隊及軍備的“現代化”升級。
這是4月6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德國聯邦議會會議現場。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路透社報道,德國每年常規防務支出大約500億歐元,增加這筆軍費支出意味着擴大財政赤字,因而必須對德國憲法做出修訂,使這筆支出符合憲法債務上限條款。執政聯盟需要確保基民盟和基社盟聯合黨團支持才能使相關修憲議案在聯邦議院獲得三分之二議席支持。
德國現行憲法框架基本延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德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佔領方影響下於1949年制定通過的版本,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憲法經細微修訂成為目前的聯邦德國憲法。2009年所謂“債務剎車”條款寫入憲法,規定聯邦政府結構性赤字不可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35%。
德國財政部29日發佈聲明,證實協商結果:“藉助這筆1000億歐元的額外投入,我們將齊心協力確保聯邦德國(防務)力量在未來數年內得到增強。這樣,數年平均值能達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所謂2%的指標。”
這是5月25日在德國柏林拍攝的德國國會大廈。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美國主導的北約要求各成員國每年防務支出佔本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以上。德國多年來奉行相對謹慎的財政政策,盡力保持預算平衡,在敏感的軍費支出問題上尤為如此,因而常因“不達標”受到美國及北約的施壓與批評。特別是在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任內,德國軍費“不達標”一度成為兩國關係緊張觸點。
據法新社報道,自冷戰結束以來,德國大幅削減軍隊人數,從1990年的50萬左右減到現在的20萬左右。去年12月發佈的一份德國軍方報告顯示,德國海軍艦船中只有不到30%處於“可完全執行任務”狀態。
俄羅斯2月24日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後,美歐等西方國家聯手實施對俄製裁與對烏軍援,促使德國政府改變防務政策,參與對烏輸出軍火併因此增加預算赤字。社民黨出身的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2月27日向聯邦議院(議會下院)發表聲明,要求在財政預算中增加1000億歐元一次性特別防務支出。
這是5月25日拍攝的德國柏林城市景色。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朝野雙方談判代表確認,這筆額外支出不會如綠黨先前要求用於增強“網絡安全”。後者所需開支包含在常規預算內。
在宣佈達成協議前,德國政府已聲明,不會將“達成北約2%防務支出佔比指標”列入憲法條款。
社民黨黨首薩斯基婭·埃斯肯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解釋,之所以無法規定每年必須完成2%防務支出目標,原因是軍備採購費用有波動,“今天下了大型裝備訂單,三四年後才可能到手。那意味着頭兩年(軍費支出)數目可能沒那麼高,然後下一年突然有筆大單必須完成”。(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