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統式”的教育,無法使孩子成長,制定規則要細化
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要想讓你的規則得到執行,首先要確保孩子能夠聽得懂。孩子年齡還小,並沒有見識過太多事物,父母用和大人對話的溝通方式,那不是白搭?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説這種話:
“出門不要亂跑,很危險”(哪裏危險?是注意車來車往或是看到大型動物要繞開?)
“把你自己的房間整理一下”(具體要怎麼整理,父母不教他會嗎?)
“今天又和小朋友打架了?看我回家怎麼收拾你”(關鍵是你也沒教會孩子,面對矛盾時的處理方法呀)
此種對話簡直不要太多,如果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那教育孩子未免也太簡單了點。
翔翔媽媽就犯了這樣的錯誤,這天媽媽把翔翔從幼兒園接回家,自己準備做飯,就對翔翔説“翔翔,媽媽做飯,你去把自己的東西整理一下。”翔翔欣然應允,然後就跑回自己的房間了。
過了一會媽媽把飯做好了,就去叫翔翔吃飯,打開房門一看,翔翔正躺在牀上玩呢,房間裏還是老樣子,就很生氣“翔翔,媽媽讓你整理自己的東西,你怎麼在這玩呢?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翔翔理直氣壯的對媽媽説“媽媽,我整理了呀,你看我把書包和鞋子放的多整齊。”
媽媽聽了很鬱悶,責備道“你的東西就只有書包和鞋子嗎?這房間裏不都是你的東西嗎,你看它們多亂。”翔翔委屈巴巴的看着媽媽“可是我不知道怎麼整理啊,哪些東西放在哪裏你也沒跟我説過。”
媽媽這才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自己從來沒教過他怎麼整理房間,他怎麼會呢。“翔翔對不起,這是媽媽的疏忽,媽媽不該責怪你,媽媽現在就教你怎麼整理房間。”翔翔也很認真的和媽媽學習起來。
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好,怕就怕一些父母不懂得反思,一味的責罵孩子,不僅教不會孩子,還破壞了自己和孩子的感情。
父母在給孩子制定某項規則時,要明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不要説的模糊不清。比如在規範孩子早睡早起的事情上,要把具體時間明示出來(如晚上九點睡覺,早上六點起牀)給孩子心裏留下清晰的概念,便於孩子理解。
父母給孩子制定規則,本意是利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幫助孩子成長,給孩子樹立一個風向標。但是父母絕對不能以對待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你覺得很簡單的事情,在孩子看來或許是一座大山。
所以父母在實施前,一定要去繁取簡,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制定出一個簡單又具體的計劃(簡單和具體並不衝突)。越是容易理解,孩子的執行力也就越高。
在很多家庭,我們總是看到父母不停的對孩子進行同樣的對話,為什麼一直重複對話?是因為孩子並不能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漸漸的父母變成了一個嘮嘮叨叨的人,孩子也很不耐煩。
一件事情能不能做,為什麼要這麼做,具體該怎麼做?這些問題在給孩子交流之前,父母心中就要有一個明確答案。當孩子無法理解的時候,就要考慮換一種思路,而不是一直重複剛才的語言。
父母不妨靜下心來想想,如果自己遇到不懂的事情,需要向別人請教,那你會希望別人怎麼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