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創新 端牢“能源飯碗”(黨代表在一線)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7月06日 第 10 版)

矢志創新 端牢“能源飯碗”(黨代表在一線)

  張武昌繪

矢志創新 端牢“能源飯碗”(黨代表在一線)

  掃碼觀看視頻

  我生在油田,長在油田。我的父親參加過石油會戰,是大慶油田第一批建設者。大慶石油會戰的奮鬥精神,早就融入我的血液中。

  1993年,我從技校畢業來到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進入採油48隊。為了不讓我這個“新兵”掉隊,快70歲的父親重新穿上工裝,手把手教我如何操作、保養設備。

  加盤根、換皮帶是採油工的基本功。為了練好它,我起早貪黑,頂着烈日,手上老繭越磨越厚,肩上水泡消了又長,技藝不斷精湛。5個月時間,我把換皮帶的操作時間從3分鐘縮短至15秒。

  1997年,經過層層篩選,我代表大慶油田參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技能運動會,一舉奪得全國第三名,被授予首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技術能手”稱號。後來我又被破格聘為技師、高級技師,一步步成長為企業技能專家、集團公司技能專家、集團公司技能大師。

  油田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必須通過科技創新,才能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抽油機井光桿極易腐蝕,導致密封圈受損嚴重,更換一次密封圈要四五十分鐘。我研製出了“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並獲得了國家專利。之後,我又對“上下可調式盤根盒”進行了五代改進。如今,密封圈更換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10分鐘,使用壽命延長了6倍。

  近幾年,大慶油田的“藍領工匠”累計研製出這樣的“小改小革”1300多項,解決了大量生產難題,累計創效近3億元。

  2011年8月,以我名字命名的“劉麗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從最初只有兩名採油工,後來逐漸擴大到覆蓋35個工種、擁有531名成員的“集團軍”,探索出“專家技師聯合研發、革新工廠自主生產、示範區試用推廣”的“研產用”一體化創新模式。工作室累計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餘件。

  大慶油田還成立了油田技師協會,搭建起人盡其才的大舞台,形成成百上千個攻關團隊,成為企業的智囊團、崗位的創新源、人才的孵化器,鼓舞着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在大慶油田紮根發芽、茁壯成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大慶油田正加快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依靠科技力量,用更便捷的操作、更精準的管理生產出更多石油,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劉麗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採油工班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8 字。

轉載請註明: 矢志創新 端牢“能源飯碗”(黨代表在一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