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re human rights?”(什麼是人權?)
2月5日下午,中國駐黎巴嫩使館領事部主任曹毅在其個人推特上用英文問道。
“人權到底是什麼?”
2月6日深夜,曹毅再次發推,用中文發出了更進一步的疑問。
引發這一思考的,是他在兩則推文中共同上傳的一組媒體報道截圖。
曹毅推特截圖
組圖左邊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在1月16日刊發的報道,題為《許多中國人對於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有驚人的接受度》,右邊則是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2月4日發佈的報道,題目格式與《經濟學人》遙相呼應:《許多美國人對大規模涉疫死亡有驚人的忍耐度》。
可以看到,同樣是感到“驚人”(strikingly),兩篇報道驚訝的“點”卻截然不同,這場“隔空互懟”也因此受到中外網友的廣泛關注。
CGTN那篇文章的作者:印度評論員巴卡爾也在推特上展示了那組報道截圖,同時道出了自己的寫作初衷:沒錯,他就是衝着《經濟學人》去的。
“《經濟學人》是真正的種族主義、東方主義小報,僱用有種族主義和恐華情緒的記者來‘報道’,這些人不斷撒謊並且散播種族主義言論和涉華錯誤信息。”巴卡爾説。
巴卡爾推特截圖
《經濟學人》説了什麼,讓巴卡爾如此義憤填膺?
點開那篇文章,一股熟悉的氣息便撲面而來:看似是在介紹中國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但字裏行間都在引導讀者的負面情緒。雖然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措施是有效的,但對此一筆帶過之後就又開始着重強調這背後有政治和宣傳等因素,妄稱中國誇大了疫情的嚴重性,是想借此證明中國製度的優越性,還將中國民眾的集體主義精神移花接木為“恥感”(shame),稱這在中國是一個有力的工具。
對此,巴卡爾作出了針鋒相對的回應,他指出,“恥感”在美國社會廣泛存在,很多美國人拒絕戴口罩就是因為覺得那樣會看起來“虛弱”、“不酷”、“令人羞愧”。
“儘管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但其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已是中國的100倍,美國人為自己的‘自由’感到自豪,如果這是‘感染新冠的自由’,中國人看起來並沒有。”他説。
巴卡爾指出的這個問題,西方媒體難道沒有看到?恐怕不是,他們只是對此選擇性無視。自疫情發生以來,歐美一些媒體就不放過任何機會抹黑中國或進行意識形態説教。
去年1月,中國疫情嚴重時,德媒就急匆匆地宣稱,對抗疫情的“藥方”是西式“自由和民主”;去年6月,在中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外疫情逐漸失控的情況下,美媒又開始渲染“新冠疫情威脅民主”;去年12月,又有德媒稱新冠疫情讓西方國家的“體制競賽對手”中國加速成熟,歐美必須共同認真應對這一重大挑戰……
雖然包括《經濟學人》在內的這些西方媒體一直在繃着“疫情政治化”這根弦,但無論它們怎麼嘴硬,歐美各國正在肆虐的疫情都讓一切爭辯顯得蒼白無力,而中國外交官“人權到底是什麼”的發問,在此時更加振聾發聵。
事實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此前已就人權問題有過清晰回應,她指出,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應該是服務於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並且讓絕大多數人民感到滿意。並反問:難道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不應該是最大的人權嗎?難道在疫情形勢下尊重科學的自由不應該是最大的、最重要的自由嗎?
而曹毅也在他提出的問題下寫道:“人權絕不是什麼空洞的口號,而是具體、實在的。最大的人權莫過於生命權。疫情形勢下,最大的人權莫過於健康平安活着的權利和自由。”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