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今年的姜長勢很好,宋加才夫婦在田間勞作,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悦。組圖/記者金林

我們在眾多種姜人中找到了宋加才一家,並跟隨他們一起度過了5天的鄉村生活。他們住在馬橋鎮的荷塘村三組,一家人待客極為熱情,有着食姜一般的温暖感覺。作為一個世代居於此的姜農,他的生活因姜而改變,姜讓他們變得富裕充實,不變的則是依然傳統的生活信念,那是他們內心深處對自然與生命的禮讚。

宋加才家堆滿了乾薑片,散發着醇厚的香氣

傳統生活中,家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單元。宋加才的家,在馬橋鎮荷塘村三組。這是一個緊鄰公路的村民小組。房屋新舊雜糅,風格各異。房屋之間,異常緊密,狹窄的巷子無法讓車輛通行。這與我們平時見到的村落不太一樣。它更接近一個城中村的密度。汝城山多地少,人們要留出足夠的土地用來耕種,留給房屋的空間便不會太多。畢竟土地才是生存的根本所在。

宋加才從附近的葫塘村搬到這裏,已經有38年了。老宋今年70歲,妻子朱雲珠67歲。在老宋25歲那年,他們結了婚,儀式很簡單,卻並不影響他們相濡以沫地度過了45年的漫長歲月。

他的房子位於進入巷子後的第二排,是一棟上世紀八十年代砌成的紅磚房。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能砌成這樣的房子,已算是頗有財力。

走進屋裏,光線尚好,不像是以前那些老舊房屋的感覺。木製的大沙發,圍繞着茶几,前面則是一台電視,這是上世紀的經典家居搭配。電視機為液晶,算是舊瓶裝新酒。

電視機旁邊的牆上,貼滿了照片。這是最令我們感興趣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老一代的“照片牆”。照片牆大致分為兩個主題,一個是家人,一個是族人。家人的照片裏,有老宋年輕時的照片,有他兩個兒子小時候的照片。老宋興致勃勃地對我們講起孩子們的故事,包括小時候什麼樣子,大了在哪裏上學,後來又做什麼工作……

把家庭當作生活的主要意義,是這個農耕民族的數千年傳統。

照片牆的另一面掛的是他的族人們。多為合照,背景則有宗祠、風光等等聚會地點。據説他們宋家的祖上有人當過唐朝宰相。唐朝的確有一位名相叫宋璟,但並不是照片裏所説的“申錫公”,汝城的宋氏稱為先祖的“申錫公”其實是唐文宗時期的大臣宋申錫。太和四年(830)拜相,任同平章事。他就是汝城人。

宗族一直是傳統中國最重要的基層結構。進入現代社會後,宗親的關係開始弱化,但宋加才老人依然保有着對宗親們的感情。

老宋家的另一面牆上則是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掛地圖似乎是中國傳統家庭的一個習慣。那一代的人,很少有機會去周遊世界,一幅地圖,既可以增加地理知識,又擁有了一種“世界在我眼中”的美妙感覺。

宋家的二樓是後來加建而成的,清水紅磚材質,如今看起來也有些古樸了。湖南的鄉村,如今很少有人會住一樓。一樓大多作為會客廳,二樓才是居住的地方。

二樓中廳裏堆滿了大袋的乾薑片,散發着一股醇厚的香氣,卻並不再辛辣。老宋説這是拿來泡薑茶用的。二樓卧室裏很乾淨,裏面擺放的是有着漂亮紋飾的衣櫃和牀,這還是老宋結婚時做的傢俱。牀是經典的傳統式樣,為封閉式,四角相連,圍合成框架,像是一個精心雕琢的工藝盒子。這與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有着相通的設計理念,內斂、隱秘、保守是傳統的生活氣質。舊傢俱上的紋飾主題多為花鳥,象徵富貴吉祥。雖歷經歲月久遠,略有褪色,卻依然能感受到喜慶的氣氛。

老宋的大兒子在附近開了工廠,專門生產加工各種生薑製品。小兒子則在另外的地方種植生薑。老宋説小兒子住在城裏,每天開着車往姜田裏跑。世界的變化,已經讓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身份界限開始變得模糊起來。

兩歲多的小孫子跟着宋加才老兩口生活,帶孫子是老兩口最開心的事。我們在拍攝記錄朱雲珠生活的時候,她的小孫子很依賴地靠在正在幹活的奶奶身上,這種自然的親情令人動容。對於很多人而言,祖先,是生命的源流所在;子嗣則是生命的延續,由此,一條生命的長河便浩浩蕩蕩地從遠古流向未來,不曾止息。在缺少對個人意義追求的傳統社會,延續這條河流便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意義所在。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婦女們挑着剛剛在地裏收穫的姜,一路歡笑。

去田裏收姜,濃烈的氣息從大地中湧出

收姜的季節,若是天氣看起來不太好,就不用起太早。

老宋自家姜田裏的那點姜,也不必太急於收穫。起得早的是那些給種姜大户收姜的人們。雞鳴過了很久,宋加才夫婦才起來。年輕時他們早出晚歸,年紀大了,生活節奏慢慢也就緩了下來。

我們跟着兩位老人家一起去姜田。一路上,所見的姜田並不多,零零散散。老宋説姜這種作物,不能連作。種一年,就得緩兩年才能再種,否則產量會很低,質量也很差。但如果是水稻田,一年的樣子就可以。因為水田對土壤有着很好的改良作用。今年的田裏,大多種的是蔬菜。朝天椒居多,果實紅黃相間,很暖的感覺。低窪的地方種了菰蒲,也有人種了薊,大概是做藥用。偶爾也可見淮山,上面綴滿了山藥豆。馬橋的土質很好,是棕黑色的河流沖積土,種什麼都很旺相。老宋很得意他今年種的冬瓜,收成很好,價格也不錯。

菜地的邊緣止於一片巨大連綿的林帶。巨大的冠幅和極為粗壯的枝幹,證明它們是一片悠久的古樹林。樹是重陽木,並非常見的香樟。這麼密集的重陽木沿河種植形成林帶,應該是村中多年的風水林。老宋則解釋説這樹主要用來加固河堤,防止堤岸垮塌。無論如何,這些有百年以上樹齡的重陽木,在近代劇烈動盪的百年裏能夠存活下來,彌足珍稀。這也足可以説明馬橋這個邊遠之地,在地理上有着一種獨特的幸運。它地處深山,保守封閉,不與外界同步,卻因此保留了更多的傳統場景。

風水林邊,是浙水。

這條河是整個谷地的中心軸,河谷中,土地、房屋的分佈都是順着它流淌的狀態而變動。這條河,一直向北流淌,最終匯入東江湖。汝城的地勢,比資興要高了許多。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汝城的河谷地帶,是姜生長的樂土。

公路上一隻白色的薩摩亞犬一直跟隨着我們。村民説它叫“內亞布”。一個聽起來很洋氣的名字。其實這個詞是汝城本地詞彙,它的意思是“泥鴨子”。汝城為客家話、西南官話、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混雜的地方,本地方言很難懂,還好老宋早些年走南闖北,普通話因此並不太差。

老宋的姜田,在一片丘陵下。此處地勢並不平坦,丘陵起伏,因此這裏全都是小型的梯田。姜是怕潮濕的植物,太多的土壤含水會導致爛根,疏鬆土質的丘陵梯田很適合姜的生長。即使是梯田,姜田也要堆土起壟,要防止雨天積水漚爛作物的根系。

姜田不需要太多的水,但對肥的需求卻不小。老宋説村裏有個養豬場和養雞場,每天都能產出幾十噸的糞肥,發酵後就可以給姜田使用。這些天然的肥料,有着更好的環保性。

當天的天氣並不是太好。雖然沒有下雨,但濃厚的雲層積壓在山頭之上,讓我們感到有些擔心。

老宋夫婦找了一個田地的邊角開始挖姜。對着一棵看起來長勢很好的姜揮下鋤頭。撬松周邊的土壤後,朱雲珠稍微用力便把整棵姜提了起來。果然是一棵長得極好的姜,肥大壯碩的地下塊莖在陰鬱的天空下分外明麗。一股辛辣氣息也隨之衝了出來。

老宋的臉上露出了難以掩飾的笑容。這是一個農民面對豐收場景時自然的真情流露。自然就是這樣神奇,為人類提供了多得難以想象的食物。

我們向老宋諮詢為什麼在成熟季節並沒有看到姜開花。老宋説大姜極少開花,開姜花是原生薑多年生長後繁殖後代的方式。而在我國大姜是作為一年生經濟作物種植,一般用塊莖進行定植,一般是要求生長旺盛,加上氣候不合適一般少有開花,但如果當年温度濕度合適,大姜就會出現開花現象。我們有幸在一棵大姜的根部看到一根花莖生長出來,然而,人們需要的並不是姜花,它很快就要被收穫了。

老宋不停地揮動着鋤頭,妻子朱雲珠則把挖出的姜進行初加工。去掉莖葉,只留下姜。初加工後的姜,被扔進一個竹編的箕子裏,隨意地堆放着,就有了很好看的樣子。兩人大概挖了半個鐘頭,箕子裏便堆滿了金黃色的姜。他們撐起扁擔,一路挑着姜,滿載而歸。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小孩子從小對姜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

老宋夫婦挖姜的方式還保留着傳統的方式。如今大多數的姜田採收,多是僱傭幾十人,同時下田作業,然後裝進可容納50斤姜的紅色包裝袋裏,整體地堆放在路邊,等待運輸車輛。我們在馬橋鎮的外沙村就見到了這樣的場景。雖然少了傳統的田園感覺,卻更有濃烈的豐收氣息。

老宋在路上説起足以令他自豪的那些種姜歷史,他是村裏改革開放後第一個種姜大户。汝城有很久遠的種姜歷史,卻一直沒有形成規模種植。那時候多是在山間的空地上少量種植。老宋之所以選擇種姜,源於他的生活經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老宋心思活泛,開始學着做蔬菜生意。他發現生薑比其他蔬菜更好保存,也很好賣,於是琢磨着開始自己種姜。大規模的種植始於2002年左右。老宋當時種姜的規模有二三十畝,那時候村裏還沒有什麼人種姜。

種姜的時節,是春季,大約在清明與穀雨前後,霜降則收,歷經三個季節,跨越了14個節氣。

和老宋不同,如今他的大兒子搞起了姜加工,小兒子則繼承祖業,在附近的泉水鎮承包了三五十畝地,繼續把種姜的“大業”進行下去。他種的姜,已經賣到了海南、廣東、福建、江西多個省份。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宋加才一家,仍然保持着傳統的生活方式。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姜的生長旺季截止於霜降前後。

醃姜 原色日常食用紅色辦喜事時用

生薑破土而出,帶着大地泥土的氣息。它們被運送到老宋家的院落,面臨各自不同的命運。在生薑的加工工藝中,醃製是最為常見的方法。醃製過的姜,辣度被調整到一個適合人們口感的狀態,而口味則多了甜鹹的不同。

老宋把生薑運送到院子中便去照料小孫子,朱奶奶則一個人蹲在盆邊,清洗起了生薑。院落中有一口老井,井水的清涼浸潤着生薑,馬橋的泥土鬆軟,很容易被洗掉,洗去泥土的生薑,鮮嫩紅潤如少女的肌膚。生薑洗過之後,便是要去皮,傳統的生薑去皮方法效率很低,卻可以更加細緻地去掉那些縫隙中的姜皮。朱雲珠用來給姜去皮的工具是一個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竹製刀具,這是一種把竹片進行切削改造而成的製品,看起來拙樸粗糙,很像是文物考古中見到的那些舊石器時期的工具,然而它的好用程度遠超我們想象。用它刮皮,既可以輕鬆去掉那些縫隙中的姜皮,又不會因為過於尖鋭而損傷姜肉。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們,很早就擁有了利用自然的智慧。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用鹽醃製生薑,可以保存很久,味道也更佳。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醃姜是一件充滿期待的樂事。

清理乾淨的生薑,被放置在盆中。朱雲珠從屋裏搬出來兩個罈子。罈子式樣並不相同,一個是我們常見的邊緣有圈的那種,另一種則是無圈的圓口罐。兩個罐子都很古樸。朱雲珠解釋説這兩個罐子要分開醃製不同顏色的生薑。這兩種生薑並沒有口味上的區別,原色為日常食用,紅色的則是為婚慶、生子這樣的喜事所準備。

朱雲珠在罐中裝入清水,耐心地把鹽和糖分別加入水中,並用勺子不斷攪拌,使其均勻分佈。

她説醃姜的鹽叫酸水鹽,水則用的是山中的泉水。加入糖和鹽的醃姜因此有了甜鹹兼備的複合口味。另一罈加入的紅色物質引起我們的興趣。開始我們以為這是一種現代的食用色素。朱雲珠解釋説這種紅色的色素應該是一種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質。在她很小時候,就看到大人們在用這種紅色的物質來浸染生薑和雞蛋。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朱雲珠老人挖到了一整塊長勢極好的姜。

醃製生薑對於朱雲珠是一種帶有儀式感的事情。每年一次的醃製,記錄着歲月的流轉。日復一日的生活,並不讓夫妻二人感到單調。在生命的流逝中,感受自然,這樣的意義已經足夠。

生薑倒入罐中醃製之後,需要一個月以上,才能真正讓味道浸入姜中。醃製過的姜,可以保存很久。平時裝在小罐中,隨手拿出便可食用。

除了醃製,姜還可以被做成乾薑片。切片,烤制,流程並不複雜,效果卻奇佳。烤制後的薑片,有帶着煙火氣的醇香。老宋告訴我們,村裏原來有一個巨大的烤房,如今已經改成了村部,但烤制這種工藝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那些沒有被醃製或烤制的姜去了哪裏?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老宋便領我們打開後門,進到另一間房子。這間房子的後面,有一個巨大的券頂山洞。山洞裏的潮濕的冷風湧了出來,讓人禁不住打起了寒戰。這是保存生薑的姜窖。姜窖用紅磚砌成券頂結構,深入到山體裏,因此形成了這樣一個冬暖夏涼的倉庫。姜窖的地面上鋪了紅磚,防止積水漚爛生薑。我們擔心洞內潮濕的空氣會影響生薑的保存。老宋説其實並不會這樣。足夠的濕度可以讓生薑保持鮮嫩豐潤,避免它變得過分乾癟。存儲的鮮姜,在長期的姜窖儲藏中,水分緩慢散失,辣味則在日漸濃縮中增強,由此成為老薑。薑還是老的辣,此中自有科學道理。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用竹子製成的小刀,特別適合給姜去皮。

遊玩攻略

交通 汝城特別適合自駕車旅行

汝城雖地處深山,卻交通發達。廈蓉高速與武深高速在境內交叉,自駕極為方便。一路的美景也足夠值回票價。馬橋鎮離汝城縣城西北方向,約16公里路程,開車25分鐘左右。除了城區沿河一段道路較窄外,其餘基本都為國道,路況良好。

遊玩

途經朱良才故居,值得去拜訪一下

去往馬橋鎮的路邊,有旅遊指示牌,指向朱良才故居。

朱良才1925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湘南起義、井岡山斗爭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建國後,任華北軍區政委、北京軍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朱良才故居為晚清時期建築。

石泉村古民居,是湖南民國建築的代表作

這片古民居規模非常龐大,有明清建築507座,民國建築63座,廟宇、學堂、寨門各一。徜徉在曲徑通幽、高高低低的47條古巷中,尋覓着胡鳳璋舊居、上古寨舊址、胡氏宗祠、石泉古民居、真武閣、鐵山橋等文物古蹟。石泉古民居以胡氏祠為中心,散佈着有100多棟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它們因地就勢,或高或低,形成了錯落有致、輕巧通透的建築風格。高牆窄巷,封火山牆,青磚青瓦青石板,在窗、門、梁、枋等局部都有精美的雕刻。

太保第,一座始於明代的建築

外沙村村內擁有一座太保第。是為明代的太子太保朱英而建的祠堂。始建於明嘉靖元年(1552),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佔地48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平方米。面闊三間,縱深三進。一進為門樓,樓前兩側築八字形照牆,牆上題寫明代太子太保朱英吟詠家鄉風物的詩文。門樓歇山頂,屋脊飾葫蘆寶瓶,兩端飾鯊魚、陶獅,飛檐翹角。主檐下正中額枋浮雕“太保第”三個大字,額下鏤雕雙龍戲珠門楣,兩側或精雕、或泥塑古代人物故事和戲劇傳説。附近還有朱英墓,太保第建於明朝成化二十一年,算是馬橋比較古老的歷史遺蹟。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汝城物產豐富,野山椒在這裏十分常見。

美食

小黃姜,提神醒腦,居家旅行必備

小黃姜是汝城特產。辛辣芬芳。用小黃姜製成的醃製生薑片特別適合帶在長途旅行中食用。暈車或精神不振時來一片,頓時神清氣爽。

高山禾花魚,汝城的地理標誌產品

高山禾花魚,是生活在郴州境內五嶺和羅霄兩大山脈海拔500米以上梯田中的鯉魚,因採食落水的禾花,其肉具有禾花淡淡的香甜,又因生活在常年低温的泉水中,生長緩慢,肉質細嫩、骨骼較軟,深受人們喜愛。

馬橋花豆,最適合煲湯

馬橋鄉花豆是綠色保健、煲湯佳品,因種子褐紅色間白色花斑,俗稱花豆,迄今有二千多年的種植歷史。汝城生態環境極佳,加上這裏大部分地區為砂壤土,腐殖質豐富,適合花豆的連片種植,產出的花豆品質優越。

最好吃的野果是拐棗

霜降時節,也是拐棗成熟的季節。

馬橋鎮的山間,分佈着大量拐棗樹。拐棗的果梗非常甜美,除鮮食外,可用作釀酒、制醋、製糖的原料。可做果露、香檳、汽酒、汽水等飲料。還可加工成罐頭、蜜餞、果脯、果乾等。

拐棗直接食用雖然很甜卻會帶有一種發澀的口感,建議去皮或泡酒食用。

野山椒,絕對夠味的“辣”

除了大面積種植生薑,野山椒也是馬橋的重要作物。霜降時野山椒紅黃相間,色彩濃烈。馬橋出產的野山椒擁有着正宗的湖南野山椒特性,辣味足,且味道香濃。

住宿 建議去新城區

汝城縣賓館數量眾多,新城區和老城區住宿都很方便。建議住在新城區,新城區道路寬闊,出城旅行更為方便。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 實習生周思源 譚佳勳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335 字。

轉載請註明: 霜降,姜的辛辣掃蕩着秋尾天地間的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