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Q2財報,又雙叒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最近,特斯拉發佈2020年Q2財報,營收60.4億美元,淨利潤1.04億美元,遠勝市場預期的“虧損2.4億美元”。
至此,特斯拉首次實現了連續四個季度的盈利。
如今,隨着接連盈利,特斯拉已經進入成立以來狀態最好的階段。在資本市場上,這一點也已經反映的非常充分。
而在一路“狂奔”的特斯拉背後,更徒留一羣“焦慮”的中國新能源車企。
1、“狂奔”的特斯拉,留下無盡壓力
有人説,2020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車市的節奏都讓特斯拉帶着走了。
無論從銷量抑或是最新的季度財報來看,這話並不偏頗。
今年6月,特斯拉銷量1.5萬輛,佔據國內新能源市場17.7%,可謂一枝獨秀。
即使從第二季度來看,特斯拉Model 3國內市場累計銷量3.5萬輛,支撐起其季報銷量的“半邊天”。
特斯拉銷量上的接連突破,便是得益於其國產化進程的價格下降。
今年5月份,寧德時代在業績説明會上透露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對特斯拉供貨,為後者提供動力電池產品。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車三大件(電池、電機、電控)之一,是電動車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隨着特斯拉電池“國產化”,其整車造價無疑將會進一步得到壓縮。
品牌優勢與價格優勢疊加後,特斯拉這條兇猛鯰魚將“再進化”,對國產新能源車企步步緊逼。
伴隨着價格降低,其也在進一步蠶食車型定價普遍在20~30萬元左右的國產新能源車企的生存空間。
從國內市場來看,與特斯拉相比,誕生僅七年的國產新勢力們稍顯稚嫩,交付規模與盈利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市場對幾家車企的期待值也不可同日而語。
而傳統新能源車企,產品競爭力稍顯十足,在銷量上也是持續低迷。
好在,在特斯拉帶來的“焦慮”之下,自主車企並沒“坐以待斃”,而是動作頻頻。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廣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本土傳統車企的主力產品都開始往更高價格段進發;而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也接連獲資金“馳援”…
下半年,這羣新能源車企更重要的共同目標是,如何從特斯拉這條“大鯰魚”口中奪食。
2、“焦慮”背後的信心更重要
從長遠來看,特斯拉的“狂奔”,不僅給國內新能源車企帶來“焦慮”,更“教育”中國消費者相信電動車的存在可以取代燃油車。
一直以來,國內有大批造車新勢力湧入市場,但受限於品牌力等方面原因,並未對市場帶來根本性改變。
但特斯拉入場,雖然攪動國內市場這“一池春水”,但也進一步讓市場重煥生機。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表示:“沒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甚至比沒有市場更可怕。”
華為在手機領域的成功,就是得益於與蘋果等頭部手機巨頭的充分競爭。
毫無疑問,特斯拉在智能化體驗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優勢,值得國內新能源車企好好學習。
譬如Q2財報上,特斯拉的平均售價從一季度的5.52萬美元下滑至二季度的5.40萬美元,但整車銷售的毛利率卻並未發生變化,仍為21%。
在這背後,便是由於其對成本的極度壓縮,而季度盈利同樣得益於此。
這一套“成本控制”的本事,將倒逼中國新能源車企加速提升自身競爭力,也有利於加速中國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
此外,特斯拉的“威脅”,也讓業內客觀審度新能源的發展路線。
某跨國車企中國區高層明確表示,其目標是做和特斯拉一樣,不依賴補貼、快速佔領市場。
而資本市場的分析也強調,特斯拉的估值為什麼這麼高,是因為其“軟件升級”模式帶來了後續持續的消費潛力。
功夫汽車認為,這也應該是國內新能源車企考慮的路線——在整車製造商的基礎上增加‘科技公司“的屬性,帶動企業市值的快速提升。
接下來,對於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説,可怕的並不是特斯拉,而是缺乏造出匹敵特斯拉產品的信心。
3、寫在最後
對於國內新能源車企而言,特斯拉的加速降價和快速盈利,會帶來十足的“焦慮”。
但這份焦慮,或許也是一直活在補貼之下的國內新能源車企所欠缺的。
適度的焦慮,能夠驅使他們前進,更是加速超越其自身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
如今,特斯拉瞄準的用户不再只有當初所謂的高端消費羣體,其價格已下探至國內純電車型的“集中營”——20萬-30萬元區間。
在特斯拉的產品攻勢下,國內大多數新能源車企都將成為其“打擊對象”。
在後特斯拉時代,大家也該好好想想,接下來應該如何進一步扭轉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