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鋼村”永聯村:百鍊始成小康村

曾經是當地最小、最窮的永聯村已發展為人人稱羨的現代化小康村。 泱波 攝

中新網南京6月14日電 (記者 周建琳 鍾升)走進蘇州張家港市永聯村。青磚、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綠水環抱中,一個別具江南風情的現代化小鎮展示在大家眼前。這裏高層住宅小區、公園、圖書館、商業街等一應俱全,相比城裏毫不遜色。

今年,村民吳芳家“雙喜臨門”。一是村裏給她的聾啞兒子王利軍提供了一個美術設計的工作,社保齊全,一年收入有5萬多元。二是參加了分房大會,“手氣挺好,抽到了永豐園的大房子。現在兩個兒子都有房了,加上自己的房子總共三套房,真的很開心。”

整齊的樓房、乾淨的河道、有序的街道,處處體現着小康的樣子。 泱波 攝

王利軍小時候生病時因為用藥不當,雙耳失聰。覺得“天塌下來了”的吳芳一邊和丈夫起早貪黑地打工,一邊為兒子的未來惴惴不安。2000年,她所在的村子被併入了永聯村,她介紹:“村裏並沒有因為我們是後並進來的而差別對待,該有的福利待遇我們都享受到了。”

“進了永聯門,就是永聯人;凡是永聯人,待遇都均等。”這是全體永聯人的自豪。打開永聯人的“福利清單”,上面開列着生活補助費、養老金、助學金、農轉城補助、尊老金等10多項福利保障。2019年,永聯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48000元。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永聯村也一樣。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介紹,1970年,一批來自各地的窮苦民眾在長江邊圍墾建成了永聯村。“1978年改革開放那年,我們還是沙洲縣(張家港前身)最小、最窮的村莊。”

行走至永聯村外的大路交匯處,一塊大石上刻着費孝通的題字——華夏第一鋼村。這座鋼村,不僅是蘇南農村發展模式的縮影,更是農村奔小康的經典範例之一。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蘇南地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發展,全社會對鋼材有着旺盛的需求。永聯村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以30萬元起家創建了永聯軋鋼廠(現“江蘇永鋼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永鋼集團再次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袋子裏有錢後,永鋼集團開始反哺永聯村。2002年,永聯從實際出發,沒有將集體資產一賣了之,而是搞“村企合一”,在公司改制時留出25%股權給村集體,由此保證了村集體每年可從企業盈利中分得鉅額紅利。

一座小鎮拔地而起,用錢可以解決,但如何成為文明的市民,進而轉變為合格的公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也是最大難點。吳惠芳毫不諱言:“現在永聯村最大的問題是人的素質問題。”

為了讓村民的生活在富裕起來以後再文明起來,從2004年開始,永聯村設立“文明家庭獎”,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準,每年拿出1000萬對遵紀守法、安全衞生等進行考核。

農民是最講實惠的,實施“文明家庭獎”考核以來,永聯村的不文明行為明顯減少了,村民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永聯村連續五屆被評為“全國文明村”,“文明家庭獎”也成為永聯村叫得響的“名片”。

如今,永聯村已是江蘇省首批風情小鎮;2019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將永聯村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村裏處處是景,家家如畫。除了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上,吳惠芳登上了寓意着“希望田野”的彩車。他説,永聯村走在了全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前列,靠的是黨的領導、國家的強盛、張家港精神。

在永聯村金手指廣場,有座伸向空中、並未合攏的五根手指雕塑。新永聯人黃正勝解釋説,這五根手指象徵着“五村合併一村”走共同富裕道路,象徵着五湖四海的英才共建美麗鄉村,象徵着未來的發展空間,更象徵着中國農民不屈不撓、創新追求的精神。(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8 字。

轉載請註明: “華夏第一鋼村”永聯村:百鍊始成小康村 - 楠木軒